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 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楊式從陳式老架繼承發展而來,楊式動作簡潔,綿綿不斷,不同於陳式的快慢相間,蓄發相變;楊式動作簡潔,運勁似抽絲式地圓轉,不同於陳式的纏繞轉折,運勁似螺旋那樣明顯;在動作和呼吸自然結合方面,楊式單純採用“氣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陳式的“丹田內轉”與“氣沉丹田”相結合的方法;楊式太極拳平正簡易的練法,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這是楊式比較陳式開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楊氏祖孫三代,以武技負盛譽于北京,平時選擇年輕力壯者悉心教授,因此門牆桃李,繼承有人。特別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其架式遂傳習於全國各地。


楊氏太極拳的精髓可歸納為鬆”、“沉”兩字。“鬆”是身體放鬆,讓“氣”流通無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


楊氏太極拳的戰術有十三式,即掤、捋、擠、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定,指中心平衡。前進後退,指步法。左顧右盼,是眼法。此外還有招架、擊退、按、推拉、劈、肘、肩等。


楊澄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架式舒展簡潔,結構謹嚴,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靈沈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的年齡、性別和體力條件,以及學拳者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正由於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輕沉自然,中正圓滿,渾厚莊重,平正樸實,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


楊澄甫在生前演拳時,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輕靈穩重,中正圓滿,剛柔內含,氣勢騰然。我們從本書插圖的姿勢,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極其合乎太極拳鍛煉要領的典型風格。


楊澄甫曾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的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沈著鬆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實際上,這是他本身造詣的自述。


楊澄甫到南方後,對太極拳可用業療病保健這一認識,逐漸明確。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時,分腳蹬腳動作仍保持踢腿有風聲的快速練法,但後來就改為緩緩踢腿,落點時作隱於內的踢腿發勁。其他拳勢練法,也改為綿綿不斷,速度趨於均勻。


楊澄甫體格魁偉,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發,獨步一時,出手綿軟而內似鋼條,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以故學拳者既愛其術,又複樂於從學。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為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剛好鬥。其拳式原與澄甫一致,晚年始變化拳式,架高步活,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勁剛脆,豁然有聲,目光四射,閃若電光,冷笑險嬉,哼哈作聲,氣勢逼人。其技術特點為:以柔克剛,應用粘隨;出奇制勝,應用抖接。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點穴、閉戶、按派、截派。其運勁有:粘隨抖接,犯者立僕。少 侯 教授學生時不問對象,搭手即打,而其帶喜怒哀樂的神態,功淺者亦難依樣畫瓢,學者雖愛其技而鮮克終學。故雖與澄甫齊名,而以澄甫所傳為盛。


澄甫中年拳姿,渾厚雄壯,氣勢騰然。其弟子陳微明為寫《太極拳術》一書(192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闡發其拳理。澄甫複請人編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其時,澄甫體重有29 0磅 ,所照姿式沈著鬆靜,剛柔內含,已臻爐火純青之境。楊氏祖孫三代,長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斷創新,適應群眾需要,其拳術在近代傳佈最廣。


 【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