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練太極拳時,人們在身法上追求“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在步法上追求“進退轉換虛實分明”,還講求“虛靈頂勁”和“尾閭正中”,根據趙斌老師和傅鐘文老師的教導,加之我多年的練拳體會,我認識到要做到以上幾點,不可輕視胯的作用。
胯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調節腰腿運動的關鍵。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轉換之處,胯關節不靈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難相順相隨。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曾明確指出,習拳必須“松腰”。其實楊公“松腰”的深刻含義是“松腰胯”,因為腰胯緊密相連,胯松則腰松,胯沉則腰活。拳論還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才有利於氣沉丹田和勁達四肢,腰活胯開,才能使下盤穩固、動作協調、周身靈活。從生理學講,胯關節鬆開,可使恥骨聯合於坐骨關節上的縫隙加大,運動幅度也會因此而加大,腿腳的伸縮會變得靈活。
既然胯如此重要,哪麼在練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什麼呢?我認為在演練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兩胯松沉、左右端平、胯根的內側微微外撐,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松、沉、平、開。
胯在太極拳演練中有那些作用呢?我僅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拙見。
首先,胯的“松、沉、平、開”是身法上“立身中正、旋轉靈活”的基本保證。在演練太極拳時,形體上力求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這就要求身體在前進、後退、左旋、右轉時,自頭頂至會陰,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身體不可前俯、後仰、左傾、右斜。在進退時,兩胯必須松沉端平,或齊進齊退,或均勻轉換,務必不偏不倚。如八十五式太極拳中“左右摟膝拗步”一式,當左摟膝拗步完成時,中線(鼻尖、劍突、肚臍的垂直線)朝向正前方,兩胯松沉端平,接著做右摟膝拗步時,左肩、左胯、左膝、左腳隨腰同時外旋45度,左胯下沉內收,並使左胯、左膝、左腳外側處在同一平面上,上步時,兩胯更需要端平松沉,右腳輕輕提起,落地後,腳掌微微後撐,尾閭內收,兩胯根內側稍稍外撐成圓襠,弓步到位時,松胯頂腰,中線正前。在完成這一式時,若胯不松沉,則會出現蹬地慣性上步現象,身體會向前俯、起伏或者搖晃;若胯不端平,身體則會歪斜,尾閭則不中正。在旋轉動作中,實腿的胯根必須下沉內收,實腿的胯、足、膝的外側始終處於同一平面內,兩胯端平,胯根鬆開,加之尾閭內收和虛靈頂勁,足與膝的伸縮、腰與腿的旋轉才會靈活自由。如八十五式楊氏太極拳中“斜飛勢”一式,左胯根應先松沉後坐,左膝、左胯、左腳外側處於同一平面內,兩胯端平,尾閭內收,右胯胯根鬆開外旋,右膝扇形打開,隨腰右轉,膝尖、腳尖處於同一方向,右腳落於右後方,然後扣左腳,右腳微微後撐,左腳前蹬,兩胯根向兩側撐開,右腳漸漸由虛到實,形成弓步。在這一式中,兩胯松沉端平是關鍵,若左胯不松沉,右胯的旋轉角度就會受到限制,若兩胯不能端平,那麼尾閭就不會正中,身體就會歪斜。
其次,兩胯的“松、沉、平、開”是步法上進退轉換、虛實分明的基本保證。太極拳要求邁步要輕靈,起落似貓行。起步要輕靈,不可蹬地靠慣性起步或者以身拖拉;落步要輕緩穩健,不可搖擺或笨重,要做到這一點,胯和膝功不可沒。上步時,須先坐穩一腿(實腿),實腿膝要略屈垂直,實腿的肩、胯、膝、足外旋,膝、足、胯處於同一平面內,實腿胯根松沉內收,使重心穩定,然後虛腿屈膝提腳,使腳輕輕離開地面;出步時,略開胯,並以膝足領起,輕輕落下。凡欲上右腳,左胯須先下沉內收,右腿邁步才會輕靈,反之亦然。如前文所述之“摟膝拗步”。退步時,實腿胯只有松沉內收,兩胯端平,虛腳的起落才會輕靈。如八十五式太極拳中的“左右倒攆猴”一式。兩胯端平,胯根下沉內收,身體微微右轉,右腿坐實,右膝、右腳、右胯外側處於同一平面內,同時左腳以大腿面上提帶起,腳尖落地後左肩胯外旋內收,重心漸漸後移,隨著腰胯的左轉,左腳漸漸踏實。在完成這一式時,若兩胯不能端平,會出現身體歪斜、左右搖晃的現象。
胯的“松、沉、平、開”還有助於虛靈頂勁和尾閭中正。在八十五式太極拳中腰胯松沉、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沉丹田。從辯證法的角度看,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如果沒有“胯沉”,也就不會出現“虛靈”。因此在腰胯松沉時,虛靈頂勁也才十分明顯,此時腰脊會有拉長之感。胯的“松、沉、平、開”也有助於尾閭中正,如雲手,在大小馬步的轉換中,兩胯始終端平,胯根松沉,腳的起落由大腿面控制,這樣才能保證尾閭始終不偏。又如右蹬腳,提腿時,左側須上下垂直,右腿提與腰平時,右胯鬆開蹬出。在這一式中若左側不垂直,蹬腳時左胯就會歪斜,尾閭不正。 以上膚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前輩、同仁予以斧正。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9265c 790102dyyb.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