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魏坤梁


【提示】


    本文為2010年有較大增刪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曾發表於2005年的《太極》第6期與《武林》。本文批評和證明了現代太極拳界某些人對含胸拔背的質疑、異議與更名是錯誤的,多角度地對含胸拔背進行了探討,力圖使讀者明白含胸拔背對於太極拳不可或缺的十分重要。


一、含胸拔背一詞的歷史


    “含胸拔背是太極拳的一個耳熟能詳的要領。出版物中最早出現于陳微明先生1925年出版的《太極拳術》的《太極拳術十要》中。《太極拳術十要》題注為楊澄甫口授、陳微明筆述。在《太極拳術十要》中,含胸又寫為涵胸1935年印刷的彙集了武禹襄、李亦佘兩先生家傳拳譜之《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也有涵胸拔背,是屬於書中身法八要中的兩(見唐豪與顧留馨兩先生合著的《太極拳研究》)。清末民初時太極拳家郝和先生留傳下來的據說是李亦佘先生贈于的一手抄本中也有涵胸拔背(見顧留馨先生《太極拳術》372頁影印件)。事實上,民國至今,含胸拔背一直是太極拳界所公認的一個太極拳要領。


    現代太極拳界有個別人或說含胸是錯誤的,或說拔背是錯誤的,或說含胸拔背都是錯誤的;還有人說李雅軒先生也認為含胸拔背是錯誤的等等。這些人有認為由於陳微明先生于1917年拜楊少侯、楊澄甫先生為師學習太極拳之前曾跟從孫祿堂先生學習過形意拳,於是在筆述《太極拳術十要》時將不屬於太極拳的形意拳的要領含胸拔背強加硬塞進去了。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


    孫祿堂先生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學》與1916年出版的《八卦拳學》兩書中均還沒有出現含胸拔背的說法,1919年出版的《太極拳學》一書中也沒有出現含胸拔背的說法;而約1921年出版的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所著《形意拳術抉微》一書中也沒有含胸拔背之說,直至約1929年出版的形意拳家淩善清先生所著的《形意五行拳圖說》中也沒有含胸拔背之說,這些充分反映形意拳圈子裏不僅在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出版之前沒有含胸拔背之說,就是在《太極拳術》出版之後四年的1929年,尚沒有使用含胸拔背之說。因此所謂含胸拔背原來是形意拳的東西,那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太極拳術》一書是陳微明先生經楊澄甫先生首肯,于1925年出版的,當時楊澄甫先生還正當如日中天的盛年,陳微明先生怎麼可能將含胸拔背強加硬塞到《太極拳術十要》中去?


    含胸拔背這一概念在古代的太極拳理論中已經存在了,如古代太極拳經典歌訣中的束肋下氣胸背開勁氣貼背開合按勢懷中抱等就明顯含有含胸拔背的意思,只不過當時這種概念還沒有用含胸拔背來表述罷了。


    自近代至今的楊、吳、武、孫派系太極拳家對於含胸拔背都是沒有一位不身體力行十分重視和遵循的,近代出版的太極拳著作就可以清楚地反映這種情況,說含胸拔背是錯誤的,無異於是說中國近代所有太極拳家們對這一要領的運用都是錯誤的,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李雅軒先生確實在楊守中先生1949年所贈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上》上所寫的眉批上說:蓋氣沉丹田則一身松舒,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自然有之。若單注意去作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恐與身心舒適有礙,學者不可不慎。尤不可專注意此十三點。顯然這是說太極拳的要領具有整體性,並沒有否定含胸拔背。其實他的《隨筆》等文章中以及其嫡傳的女兒、女婿李敏地、陳龍驤先生的書中都多次強調含胸拔背,可見所謂李雅軒先生認為含胸拔背是錯誤的之說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太極拳既具有中華武術其他拳種所沒有的特殊性,同時又與中華武術不少拳種具有某些共性;而世界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具有多義性和可引申性的,所以,太極拳與其他拳種具有某些共性的要領都是可以用同一語言表述的,各個拳種也可以相互吸取語言改變概念移用。中國現代有不少拳種比如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等,對於胸背部姿勢的要領都用含胸拔背表述,但是,太極拳所謂的含胸拔背與其他拳種所謂的含胸拔背是既有相似之處又是不同的,其實是不同的術語,這就比如日常所說的舒服等,其具體概念是因人而異的是同樣的道理。形意拳、八卦掌、八極拳圈子雖然1929年尚沒有使用含胸拔背這一稱謂,其實現代這些拳種使用的含胸拔背其所理解的概念至少在1929年就已經形成了,如淩善清先生《形意五行拳圖說》的形意拳八勢一節中說:形意拳之姿勢,其重要之點有八……三曰扣、四曰圓,而這的其中之一就是胸脯要扣(開胸順氣,使陰氣下降任脈)的其中之一是脊背要圓。而這所謂中的一些內容正是這些拳種現在所說的含胸拔背。這樣的事實充分反映了現在形意拳所說的含胸拔背是借用吸收了太極拳的語言。因為形意拳界引入使用了含胸拔背,因而將含胸拔背說成不是太極拳的要領,顯然是錯誤的。


    現代太極拳界中還有個別人認為含胸拔背表述不妥當,自作主張用舒胸開胸等替代含胸,用擴背開背等替代拔背。這些人不懂得漢語中不少成語和術語的含義不一定其字面是能夠直接反映的,因此這些詞語是不能按字索義來理解的。比如常用的法律用語法人就不能理解為人;甚至普通日常生活用語也有這種情況,如泊車是指停車,不能理解為汽車飄泊在水面上;埋單是指付錢,不能理解為掩埋票單。成語和術語也不是自說自話說改就能改的,因為某一詞語既形成了成語和術語,就必然與歷史有多方面的牽涉,許多歷史已經留下了這些語言的蹤跡,誰也是既不可能將與其有關的歷史蹤跡全部沫掉,也是極難使得已經使用者改變的;自作主張擅自用其他詞語替換含胸拔背,也是不可能得到太極拳界所有人認同的,無非是增加含胸拔背的別稱,從而增加了太極拳語言交流的麻煩,增加了太極拳歷史文獻研究的困難罷了,所以,這種主觀輕率地擅自改變含胸拔背稱謂的作法是不正確的,不可取的。


現代太極拳界個別人中還有認為含胸一詞是錯的,涵胸一詞是對的;這些人不懂得世界各國的詞語具有多義性、可引申性和可通用性,甚至有的詞語之多義還能兼有相反的含義,漢語中這種現象也不罕見,比如字既可表示背載,又可表示懷抱;《漢語大詞典》就記載了是近義可通的, 陳微明 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就既寫含胸又寫涵胸。所以這種認為含胸一詞是錯的,涵胸一詞是對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現代有的人由於多種原因憑自己的臆想根據字面意義理解含胸拔背,結果學練太極拳發生了錯誤,這並不是含胸拔背一詞的錯誤,而是學習方法的錯誤。1942年開始跟陳微明先生學太極拳的林炳堯先生在其所著的《楊式太極拳架詳解》中說:微明先生曾特別關照過我:含胸拔背這一提法其實應改為舒胸順背的。但書已經出版,事後發現原來的提法引起了誤解,產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經來不及了。微明先生指出,他當時使用含胸兩字主要是與練外家拳的挺胸相對而言的。意思即不要使用練外家拳的方法練內家拳。如果含胸過了頭,成為縮胸,仍舊會造成血脈不和、氣滯於背,甚至會損害人的體形。當然,反映含胸拔背為陳微明先生所構思措詞的這段話是否真實現在無從考證,而根據上述近代文獻所反映的情況,含胸拔背最早出現於《太極拳術十要》是很可以肯定的。


    1935年印刷的《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也有涵胸拔背,此兩當然既可能是李亦佘先生傳下來的,也有可能是李亦佘先生的後人增添的。郝和先生所留傳下來的手抄本內也有涵胸拔背。該手抄本封面題為王宗嶽太極拳論,題下注有後附小序並五字訣,題右又寫有郝和珍藏;當然這涵胸拔背並不屬於王宗嶽太極拳論,也不屬於小序並五字訣。沈壽先生所編的《太極拳譜》中載有李亦佘先生光緒辛巳年(1881年)的一手記說:此卷予手訂三本,啟軒第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如果郝和先生所留傳下來的手抄本沒有增添,而是李亦佘先生所贈予的原本,那麼,1881年的李亦佘先生就已經使用涵胸拔背並確定為要領了。但難以解釋的是約1914年後接受郝和先生傳授太極拳的孫祿堂先生在1919年出版的《太極拳學》一書中沒有出現涵胸拔背這兩個要領的說法,反映郝和先生在傳授中沒有提及涵胸拔背。而如果郝和先生珍藏的原手抄本中有涵胸拔背,郝和先生在將太極拳傳授孫祿堂先生時是不可能不不提及涵胸拔背的。而不論如何,根據以上文獻情況,可以肯定近代太極拳界廣泛使用含胸拔背主要是受到《太極拳術》出版的影響。


不可否認,現代太極拳界確有不少人由於沒有得到正確的傳授指導,按字索義而對含胸拔背作了歪曲的解釋。然而太極拳特定的胸背部內外規則是可以用含胸拔背來表述的,這種有特定含義的含胸拔背是太極拳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個要領,可以說如果丟離了含胸拔背,太極拳也就沒有了。所以,對含胸拔背進行詳細的討論,對於太極拳學練是很有必要的。


二、太極拳基本“含胸拔背”的概念


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與道家內功的胸背部要領是相通的,道家內功講究身法三圓,其中一圓為胸背兩臂呈圓形從而使得胸背部自然放鬆,這一要領與太極拳基本的胸背部姿勢要求是相同的。人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胸段脊椎呈現微微的後凸,具有緩衝地面對脊髓有害震盪的重大生理功能,從俯視角度觀察,這種狀態兩肩頭與胸椎棘突後緣的輪廓線是一個微微後凸的弧形,而胸前兩鎖骨的輪廓線也是這樣一個微微向後凹的弧形,這種胸背部姿勢胸腔容量最大,不僅有利於使得呼吸處於最佳狀態而有利於人體健康,而且有利於氣沉丹田等。但是,道家內功要求的這種自然放鬆的胸背部姿勢並不等於就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因為太極拳所謂的“含胸拔背”不僅僅指自然放鬆,還包含了拳經所說的“開合按勢懷中抱”。所謂“開合按勢懷中抱”就是指兩手臂的肘部總是位於胸部的側前方,就像是擁抱或捧托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圓球,因而從俯視角度觀察,兩大臂與胸背部總是呈現為一個圓弧形,背肌總是呈現為被向後向外張開的狀態,而胸部總是被包含於這個圓弧形的最深處,這種姿勢才是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所以,太極拳基本的“含胸拔背”包括了胸背部肌肉的自然放鬆與手臂的兩肘處於胸腹之側前方兩個要素。從這兩個要素看,“含胸”與“拔背”的稱謂應該還是很形象和合適的。太極拳這種基本的“含胸拔背”是靜態的。


太極拳靜態的“含胸”總是與靜態的“拔背”相聯繫的,凡是外形做到了靜態“含胸”,必定也就是做到了外形靜態的“拔背”;而凡是外形做到了靜態“拔背”,外形的靜態“含胸”也就必定是做到了。【未完待續】


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2/07/7445017_15535323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