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式太極拳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經過歷代太極拳家們的研傳,給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拳架練法,很是豐富多彩。正因為如此,經常有學生問我,為什麼同一套路,看起來許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樣,究竟誰對誰不對?楊家拳有幾種套路打法,為什麼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長,有的短?究竟哪個是傳統的,哪些是正宗的?針對這類問題,我想融合一些專家的意見,簡單介紹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問題不能這樣問,誰正宗誰不正宗,誰對誰不對。應當說天下太極都一樣,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勢,是十三勢周而復始,滔滔不絕如長江,這是太極拳的主體。二是不盡相同,是變化,是發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長江衍生出來的支流,支派,這也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是客觀存在的。這中間只是和而不同的關係。
  楊式太極拳有不同類型的打法,其特點也各有千秋,這是歷史發展形成的。大家知道,楊式太極拳是由楊式太極拳鼻祖楊祿禪(1799—1872),經其子楊鳳侯、楊班侯、楊健侯,再到其孫楊兆林(鳳侯之子)、楊兆鵬(班侯之子)、楊少侯(健侯之子)、楊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親)及楊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從楊祿禪出生到楊澄甫去世的這段時間是137年。從楊祿禪成拳開始算,可以說這三代九人100多年間將太極拳由鄉下帶到京城,由民間影響到社會各階層,其創天下,打天下,傳天下,飽經滄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個不斷錘煉,不斷豐富,不斷演化的過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師又有各自的門生高足再研再傳,楊式太極拳多樣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長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從楊式拳中派生出來的吳式拳,孫式拳,李式拳,還有國家派楊式太極拳,等等,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國家創編的楊式太極拳與傳統太極拳不應當是對立關係,因為國家規定套路至少是從傳統楊式太極拳來的,儘管它的側重點不盡一樣。那麼,從楊氏傳人中所流傳下來的拳架,我們大體上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早年流傳下來的各種老架;二是從早期拳架或楊澄甫定型拳架演變而成的拳架;三是楊澄甫先師的定型拳架,就是我們現在所研習的,這類拳架資料最多,時代最近,傳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下面我簡單講述一下這三種不同類型拳架的劃分特點和結論。
  第一是將楊祿禪成拳和傳拳的那個年代(大約在18001900),拳架的風格特點歸為一類。比如楊班侯傳老架十三勢108個動作,其特點是快慢相間,高低相錯,剛柔相濟,動若江河,靜若山嶽。整個架子偏低,很費力氣,適合青少年時練習。楊少侯255式拳架,亦稱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進步跟腳、退步收腳,動作靈活緊湊,快慢相間,招法連用。這些拳架重複的動作較多,時間較長,費力氣,往往一套打不下來就得休息再打。當然,這些拳架先師們當年是怎麼練的、現在傳得真不真都很難說。但是,沒見過不等於不存在。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間言傳身教,不可能有現代化的錄影手段。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還有人在沿傳。還有一些專門用來練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來練功夫。還有低架在桌子下練,高架在桌子上練。再有專門練腿發力的踢腿架等。凡是這類拳架我們統歸為第一類,為楊家早年拳架。
  第二是以楊澄甫早期傳拳和定型拳架後經其傳人演變而成的太極拳類型。這第二類和第一類有時難以劃分。據說楊澄甫19歲就開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輩的影響,早期的拳架與晚年的拳架也不盡相同。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門生後來打得也不盡相同。比如他的高足鄭曼青的打法就與其他弟子有明顯不同。楊澄甫所傳太極長拳是楊式太極拳的用架,但也因傳授先後不同,拳架名稱順序也不盡一致。但是,這類拳架的招式名稱相對一致,套路長短相對適中,拳架的風格趨於平緩。鄭曼青傳楊式太極拳,楊振銘傳太極長拳,董英傑創楊式快拳,都屬於這一類。
  第三是楊澄甫先師的定型拳架,是傳統楊式太極拳的代表拳架,也是楊氏幾代人研習的結晶。其特點是:柔和緩慢、圓活連貫、結構嚴謹、速度均勻、身法中正、虛實分明、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輕靈不浮、沉穩不僵、綿裏藏針、柔中寓剛、松靜自然、舒展大方、體用兼備、老幼鹹宜等。已故第四代代表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軒、董英傑、牛春明、傅鐘文及我父親趙斌等。當代還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楊澄甫的次子楊振基、三子楊振鐸、四子楊振國等。其他的舉不勝舉。
  當然,上面對楊式太極拳的劃分和歸類只是從傳遞系統和拳架演變的角度而言,沒有門派觀念,我們還是統稱為楊式太極拳。
  下面有幾個結論需要歸納一下。
  1.楊式太極拳架雖然經過長期演變,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結構始終沒有變。這從各分支傳下來的拳譜、拳架名稱和順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異。其差別主要在於簡繁、的變化和練法的不同。因此,,從基本結構看,可以說太極拳只有一種拳架。基本結構是區別於其他流派的根本標誌。這一點大家可以翻看陳式、楊式、吳式、李式的拳譜,不辨自明。
  2.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名稱、拳架結構和演練風格都與陳式太極拳有著顯著差別。楊氏早年的拳架、拳風都與陳式太極拳不同。楊祿禪先師雖然從學于陳家溝陳長興,但是楊家歷來家承傳說和傳統上尊崇武當張三豐為太極拳祖師。由張三豐數傳至王宗岳,王宗岳傳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陳長興傳楊祿禪等人。
  3.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從姿勢的高低或動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練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別;從動作的實用性上來分,有功架(或稱練架”)、用架(或稱技擊架”)之說。
  前面提到的太極長拳是楊澄甫先師所傳的一種用架,這也只是一種叫法。有人說楊澄甫只傳有現在打的85式,或說楊式太極拳只有這一種套路練習方法,我認為這不符合事實。
  綜上所述,我認為楊式太極拳的各類拳架,或者說任何一種傳統拳架,都可根據訓練的目的和身體素質採取高、中、低的姿勢演練,都是體用結合,具有技擊、健身、表演三重功能。從太極拳修煉的進程講,拳架練習仍然屬於練功,稱為盤架子。實用還要通過推手和散手繼續練習。所以說,拳架為,推手散手為。各種用架主要表現為動作與用法,更強調應用之。比如說,把發勁貫穿於拳架中,或快或慢,剛柔相濟,甚至要求在幾分鐘內打完一遍。有些傳人只練慢架,但把發勁或技法拿出來單練,並且通過抖杆等方法提高體能和技能。有的強調站樁以提高功力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楊式太極拳的各個分支,只有修煉程式方法之別而殊途同歸。有些人把慢架稱為養生架,這不完全符合傳統慢架的實際內涵。
  這裏我想引用楊澄甫高足之一董英傑(1897—1961)的一番論述。他在1948年出的《太極拳釋義》一書中指出:外界有雲,楊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隨心所欲。編者四十年前(時年楊澄甫25歲,董英傑約11歲本文作者按)見鳳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侯先生親授,乃系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寬大柔綿而緩,少侯先生則緊湊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倘初習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為根基,希讀者無疑架子為三套也。這裏指他自己,三位先生指班候、少侯和澄甫。他認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至少有三種打法,意思是什麼?是練功到一種程度後而隨心所欲,實則一套,且強調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為根基。這就十分明確地解答了我們前邊所談的問題。
  總之,我們要從博大精深的角度來認識太極拳,要從和而不同存異求同的角度來認識太極拳的不同類型和特點。也可以從個人理解和愛好的角度擇師選學太極拳,以期使太極拳這一國寶得到全面地繼承和傳播。


總之,我們要從博大精深的角度來認識太極拳,要從和而不同存異求同的角度來認識太極拳的不同類型和特點。也可以從個人理解和愛好的角度擇師選學太極拳,以期使太極拳這一國寶得到全面地繼承和傳播。


來源:http://www.cntaijiquan.com/YSTJQ/YSTJQYJ/ 2008/12/28 /1051081015.h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