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15 Fri 2013 20:48
太極拳優化身心
- Feb 15 Fri 2013 20:44
太極拳與健康
人體健康,首先需要抵抗力和免疫力。人生存於自然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利於健康物質的侵襲,比如:冬季的寒流,夏季的熱浪,體弱者遇冷感冒,遇熱中暑,人到老年抵抗力更弱。但如果能堅持太極拳鍛煉,那輕靈、柔和、連貫的各勢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鍛煉;深長的腹式呼吸,“氣沉丹田”的運作,可加強膈肌運動,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器官的機能活動;以及用意念引導,能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實驗證明,經常堅持打太極拳的老人,血管彈性增高,神經穩定性增強,更能適應外界刺激。
- Feb 15 Fri 2013 17:53
健身運動還是太極拳好
遼寧 撫順 汪榮安
時下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認定太極拳是健身運動的最佳選擇。只要得要領、堅持練就一定會令你器官功能有一個大的改觀,收到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九十年代初我有幸學到了中國武術名家馮志強創編的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我被那連綿不斷、行雲流水的“柔情”和那穿蹦跳躍、旋轉彈抖的“陽剛之氣”迷住了。後來,我成了他的入室弟子。我親身體會到了太極拳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無窮魅力。
- Feb 15 Fri 2013 17:41
太極拳對健康的影響
北京醫學院早在60年代就發表了《從醫學看太極拳》的文章,他們從練太極拳的老人組和不練太極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組,進行了系統的醫學檢查和對照比較。結果證明,在體格發育,心臟血管系統、呼吸系統、骨骼系統的結構形態與機能情況等各方面,練太極拳的一組指標好,老年性變化的程度也低。體格發育方面:練太極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較發達,肢體圍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駝背、脊椎側彎)在太極拳組較少:心臟血管系統方面:經過心電圖、心臟x光照象和負荷前後血壓、脈搏變化的檢查,除心臟測量大小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外,其他項目都是太極拳組比對照組的指標好。
骨骼代謝方面:因為老年人身體各器官逐漸衰老,骨骼方面特別明顯,如脊椎骨變得鬆軟,長出許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嚴重的就形成駝背、腰痛。經過x線照象,發現太極拳組老人的脊椎間隙比對照組的老人寬,椎體骨刺少,脊骨鬆軟程度和壓縮變形的人比較少。從以上的檢查結果可以看出,練太極拳對於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對於兩組的神經系統雖然沒有進行檢查,但是因為練太極拳時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雜念,可以使大腦很好的休息。通過實踐可以肯定地說,練太極拳對於人的神經系統一定起著良好的影響。
- Feb 15 Fri 2013 17:36
少林正宗練步拳
《少林正宗練步拳》為舊時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期教授班通用教材,根據四川民間拳術“龍拳”而易名。民國20年(1931年)春,央館編審處第二任處長吳志青,將劉崇峻顧問之“龍拳”整理成文並自作示範圖像交由上海大東書局正式出版且易名為《少林正宗練步拳》。
1972年底,筆者偶遇舊時央館教習、年已69周歲的羅玉(1903~1979年)老師並向其學練傳統武術拳械,而“龍拳”則也在所學之中。去歲某日,筆者在舊時央館教 習陸林 老師之子陸德霖處巧逢其父之傳人胡振國,交談之下得知陸、胡二位也會龍拳。待觀其演練之後,竟然與筆者于32年前所學套路拳趟相同,絲毫無錯,由此可知均同出 劉崇峻 老師一枝。在陸德霖、胡振國二位同源異流之兄弟的鼓勵、動員下,筆者特將吳志青於民國20年所出版的《少林正宗練步拳》拳趟進行剖析編排並結合自己 從羅玉 老師處所學的龍拳重新整理,撰寫此套路以饗傳統武術的愛好者們。
- Feb 15 Fri 2013 17:27
功力拳
1.功力拳,顧名思義就是紮功與練力的一套拳。所謂紮功就是指在基本椿步,身法,氣息等等整體而言。整個力量的使用,並非是一般所強調的肌肉力,而是透過身形的轉換,利用身手腰馬的力量,要點是在於以 四兩 撥千斤。防守的時候,要順暢的借力使力;而攻擊的時候則必須要瞬間加速,使力量在碰觸到敵人的那一刻瞬間爆發。攻擊與防守兩者必須要相生而出,意思就是有攻有守,同時進行,順暢不斷。而練習少林武術也向來是以『功力拳』作為練習《勁道》的途徑,此套拳路,剛猛無比,直來直往,對於初練勁道的人來說,是一套最易入手的套路。
- Feb 15 Fri 2013 17:21
談太極拳運動的平衡
- Feb 15 Fri 2013 17:11
腰也.胯也
腰和胯,是人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份,也是兩個相連而功能又不相同的部位.何為腰?胯上肋下之部份,上身之根也;何為胯?腰與大腿之間的部份,下肢之根也.
俗話說:"腰不活,則身不靈;胯不固,則樁不穩".可見,腰胯的靈活與穩定,對於練功習武之人耒說,何其重要.那麼如何來認識和理解腰胯之關糸呢?在發勁時,倒底是以腰帶胯還是以胯帶腰呢?竊以為,首先腰是腰,胯是胯,兩者不可混為一體.從形意拳之"三節"之拳理來分,腰為上身之根節,在外為腰,在內為丹田;胯為下肢之根節,對下體有催動勁力,促其下盤穩固的作用.其次,腰胯又相連,腰不離胯,胯不離腰,腰胯支撐著整個身體運動.在練功發勁時,怎樣耒運用腰胯?竊以為,首先要明確"力從根生,勁從腰發"的拳理.俗話說"落地生根,無根則無力".可見再大的勁力,腳不踏實指不爪地,也發揮不出耒.腰為一身之主宰,使勁的時候,氣向下沉,丹田鼓蕩,腰部膨脹,就能使上勁來,這是常識,也是最簡單的道理.其次,當氣沉丹田時,產生的勁力從腰出,往上沿背脊而上催胸達於肩,向下則使胯部松沉而催膝催足催地.繼而之,其反作用之勁力沿腿而上達於腰至肩.通過沉肩墜肘扣腕,使勁力到手到指.這一過程瞬間及至,沒有絲毫停滯.第三,由此不難看出,丹田猶如發動機,勁力源,腰的松沉與擰轉,使勁力彈射而出.起關鍵主導作用;而胯的松沉與擰裹,起向下催勁與固步和向上導勁的作用.
- Feb 15 Fri 2013 17:08
說“腰胯”
“命意源頭在腰隙”,太極拳勁起於腳跟外,力量的蓄發相生的其中一個關鍵部位就是腰胯、腰襠勁,太極拳正是用他來打,只要懂得開胯、沉胯、落胯、合胯、折胯等,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盤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系統聯動出擊,化則節節分開發則節節合攏,這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太極拳不懂開胯。就不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就不懂脊骨的節節有力,節節貫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