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為七竅之一,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清泉之深,皆光明之所及地也。故眼為見性,能察萬物,現心靈之性,有不可思議之妙。故演練太極拳定要注意眼法。
所謂“眼法”,即行拳走架,推手撒手,運使兵器,眼神與各種有形的準確動作,無形的精氣神意,恰 當配合,合理運使之法也。
- Feb 16 Sat 2013 14:21
太極拳的“眼法”
- Feb 16 Sat 2013 14:05
怎麼練好太極拳
常言道,不管做什麼事,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太極拳前人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文獻;如:文字、圖像、照片。現在有:電影、錄影更方便。主要根據《太極拳十要》中的十個要領講述。歸納為五個方面:
一、對頭部要求
- Feb 16 Sat 2013 13:58
太極拳理悟人生
太極拳作為一門辯證的、哲學的拳術,其拳理無不透射著人生道理。前輩李雅軒在評價太極拳時稱其作用有三:用之於防身,能自衛禦侮;用之於處事,則是非分明;用之於養生,則延年益壽。在此,我想從太極拳理談談其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 Feb 16 Sat 2013 13:55
太極拳松功論
太極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要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必散亂,其病必由腰腿求之。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意欲向上,即寓下意,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此太極拳通論,人所共知也。然何能至此,迄未言之,此予松功論之所由作也。夫人猶植樹然,根深則蒂固,木固則枝榮。樹之所以經大風而不傾折者,在根深而本固也,太極拳之所以推挽不移者,亦如是也。於是乎松功尚焉。雖然,予創此松功,乃由多年體會,多年實踐所得之結論,並未集思廣益,難免閉門造車之弊,深望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不吝嘉言,共促祖國醫學太極拳能在普及基礎上有所提高,則幸甚矣。
- Feb 16 Sat 2013 13:53
太極拳形與意之體會
太極拳是中國武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尚自然、崇虛靈、重中定、用陰柔等特點,正是中國文化從漢唐的陽剛向宋元的陰柔轉化的一種文化反映。這一文化反映體現了國學思想的向內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紀30年代便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指出“中國文化是向內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傳統藝文之文學、書畫、音樂、養生、醫學、哲學等似皆然。再者,太極拳之為武術,又為體育,在中國傳統,技藝必進乎道。太極之道,法於陰陽,合於術數,其運動在身,其規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為大為至。
- Feb 16 Sat 2013 13:39
練太極拳,可防治心臟病
- Feb 16 Sat 2013 13:24
楊式太極拳如何做到棉裏裹鐵
太極拳的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看似派別不同,動作特點不同,但是太極拳的精髓卻是相通的,當然各家的教學特點和重點也是不盡相同的。在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最近我觀察了一下練楊式的人,發現有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都講放鬆,不講發勁。這樣會誤導很多人的,把楊式太極拳變成楊式太極操。其實,楊氏太極講的是棉裏裹鐵,許多人只注意了棉,沒有注意到鐵。要把手練棉軟其實很容易,但要練出裹鐵的感覺就難了,裏面要注意方法。以前練太極我也還知道如何裹鐵,直到最近又到貴陽去見我的老師張老頭(先這麼叫吧,他喜歡別人這麼叫他),才知道原來楊式太極每個動作都可以發勁,而且勁力很強,看似軟弱無力的動作裏,只要一接觸,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勁力,讓受力的人無法站穩。
再向張老頭請教,才發現楊式發勁的密秘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人點不點透而已。楊式太極對敵,一般講究四個要素,我就把張老頭說的一一講來。
- Feb 16 Sat 2013 13:20
楊式太極拳架類型和特點
楊式太極拳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經過歷代太極拳家們的研傳,給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拳架練法,很是豐富多彩。正因為如此,經常有學生問我,為什麼同一套路,看起來許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樣,究竟誰對誰不對?楊家拳有幾種套路打法,為什麼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長,有的短?究竟哪個是傳統的,哪些是正宗的?針對這類問題,我想融合一些專家的意見,簡單介紹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問題不能這樣問,“誰正宗誰不正宗,誰對誰不對”。應當說天下太極都一樣,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勢,是十三勢周而復始,滔滔不絕如長江,這是太極拳的主體。二是不盡相同,是變化,是發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長江衍生出來的支流,支派,這也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然,是客觀存在的。這中間只是“和而不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