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意源頭在腰隙”,太極拳勁起於腳跟外,力量的蓄發相生的其中一個關鍵部位就是腰胯、腰襠勁,太極拳正是用他來打,只要懂得開胯、沉胯、落胯、合胯、折胯等,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盤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致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系統聯動出擊,化則節節分開發則節節合攏,這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太極拳不懂開胯。就不懂用盤骨運動來發力,就不懂脊骨的節節有力,節節貫串。


 


太極拳為什麼要慢?


----就是要掌握“用意不用力”的方法,通過練習使得身上每根骨頭都要能做到節節推進,而過程中半點多餘的力量也不用。如果不夠慢,便無法體會,對姿勢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對錯就無法達到那麼自覺和精細,姿勢對,筋骨便順,才能運用每一節骨;姿勢錯,筋骨不順,便不能逐塊調動控制,無法達到周身順遂和完整一氣。


 


達到和體認周身一家。高手能借人的力來改變使其失卻重心。一搭上即受控制,對手用的力大,平衡愈易被破壞。在太極拳手的腰胯暗地裏一收一放,一緊一松之間,內在螺旋開合升降,太極拳在這意義上是自我管理,自我改造,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突破,自我修理,自我反省,自我收拾,自我安排,自我否定,自我釋放,自我了斷,自我尋找,自我擁有,自我探索,自我約束,自我超越,自我教育的系列過程,是打得“我”死方近真的工夫!是只問自己對錯,不管別人是非的切己工夫!損之又損許見道,幾人到此誤平生!先賢雲:非不傳也,恐枉費工夫耳。


 


要對周身每節骨頭都能安排得細緻妥帖,所以無論對方碰到他身上任何部位,他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反擊,而這種反擊,還包含精微的反應控制能力,把打來的力量,以同步的形式,通過此升彼降,螺旋開合反送給對手。太極拳在體內骨節間的細微形變來完成變勁化發,一定快過一般的拳腳,具體運用上就表現為“以靜制動,後發先至”的時差、時機的把握。功夫之高深與淺薄者,大多是以對“檔胯”的運用程度而定的,能善於應用“襠胯”者功夫自然高深。


 


太極拳如何正確運用腰胯?


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檔胯”有它特殊的練習方法,也就是太極拳內功的道理。


拳經中指的“腰”實是泛指“腰襠、腰胯”,歷代先輩都以“腰”為概括,王宗嶽(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由手而肘、而肩、而腳、而膝、而腰,這裏的“腰”一般說的應該是“胯”,“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對“胯”的運轉特別細緻,起整個太極拳運動的主導作用,以身法帶動手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運動多從動與腰下胯間;腰膀的運動主宰於形外的太極拳動作,而又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同時又支配了很自然的呼吸,這一系列的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連綿不斷,全部出用於全自動狀態的一氣呵成。活不活在腰胯,不准前俯後仰,不准左右歪斜,不准隨便扭動,處處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鬆腰是支撐全身的支柱。關鍵在於開胯園襠,太極拳的各種動作、內外相合。上下相連的各種變幻,也是有賴於松胯、活胯,由襠聘的轉圈,帶動全身的運動和整個身體的太極圈,跨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的齒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由大圈而小圈,有圓似無圓,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若非口傳心授親自點撥,實難悟出其中奧秘,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兩腿成圓拱之最高處,是胯的最低點;而胯的最高點,大概是盤骨與臗關節交接處。是傳遞內勁的拱橋。簡單的說,兩臗關節與盤骨一帶的肌膚骨節,稱為「胯」,這是全身重量的集中點,身體上下的交會處,上身脊骨在這裏連接盤骨,下身大腿由這裏的臗關節開始,「胯」是全身的中段,是控制身體左右升、降的樞紐。其實「開胯」是意想的鬆開(開張)多於實質的「打開」,能飽滿的「張開」身體中段,才能做好「偏沉則隨」,「偏沉則隨」做得好,才能圓轉靈活,才能隨動而時刻保持「中正」,才能既「中正」而又「安舒」。這個就是太極”十“字的內在消息!也是太極命門“之所系!


 


落胯


上步時虛腳的胯要松落,虛腳要松,腳不能離地面太高。身體重心移位時,胯必須松落,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放鬆落胯,胯是腿和腰相接的地方,胯骨關節乃全身鬆開的活門,落胯是達到胯骨關能落筍。胯落的好,湧泉自然能貼地,湧泉能貼地,全身關節便能鬆開。能節節貫串,能落筍便能中定有根,有根即能接地力,借地力為己用,湧泉在一刹那間便貼地生根,而且有反彈力或回饋的感覺。這反彈力或回饋就是接地力,有這反彈力或回饋就是自身的重心到了定位也就是中定有根,不多也不少。多一分是我的重心移過頭了,沒有回饋的感覺,也就是拔自己重心的根。少一分是移不到定位,是虛實不清,是雙重。沒有回饋的感覺也就是沒有中定,沒有根。全身自然不能節節貫串,談不上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了。


 


 本文來源於 中華氣功大全網(http://www.cn-boxing.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