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2 Sat 2013 11:39
太極心法:修為在心(二)
- Mar 02 Sat 2013 11:34
太極心法:修為在心(一)
- Mar 02 Sat 2013 11:30
太極 站樁很重要的筋骨之功
古言“太極十年難上身,十年形意打死人”這取決於對樁功的認識和修為的深淺,柔勁由剛而生,剛勁由柔而化,剛而化柔才是真剛,柔中藏剛才是真柔,所以很多練太極拳的朋友,只知松柔舒適而不知張弓勒弦之緊,自然不能練就制人的功夫,乃至幾十年辛苦的樁功修為,只處於養身階段。一味松柔處處不著力(勁、非後天僵死之拙力)就算每天站樁五小時,也無收穫,只會流入氣功的麻、癢、脹之類的養身階段,更談不上改變人身機能結構,整體連接,筋骨起棱,五弓具備,肌肉松柔似童嬰的境界。所以樁功的首要任務是校正後天不良變形的形體,恢復先天自然結構形態,以達到整體如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生生不息之動,那麼筋骨之功的剛勁修為,則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法了,這也是“一年形意打死人”的最重要一個原因,再次強調一下“柔由剛生”,首先就要校正樁法的間架正確到位,易肉、易筋、易骨、洗髓等,然後才是化剛歸柔,從而達到剛柔相濟的高深功夫,而不是聚柔成剛的假剛假柔。下面簡介一下樁法的幾個關鍵位置的校正到位標準,以此看樁形則能成為內行看門道,再不會是外行看熱鬧了。
站樁訓練是非常很苦的事,通常有兩個重大關口要過,第一是筋骨關:肌肉酸痛難支、大汗淋漓、兩股顫抖、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關:心猿難伏、意馬難收、心浮氣躁,心力交瘁。
- Mar 02 Sat 2013 11:28
淺析太極拳的抗衰老功效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全民健身計畫的頒佈太極拳運動的開展更為廣泛。延緩衰老的提高生活品質一直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將民族傳統健身方式應用于全民健身,防病治病,健體延年,已成為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熱衷的方式。中華武術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太極拳又是中華武術之精華,被喻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由於其具有輕鬆柔和,連貫均勻,圓滑自然,協調完整的特點,古往近來一直被人們視為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體育療法,倍受國內外青睞,被視為終身體育鍛煉的首選內容。
1.太極拳的特點及其內涵
- Mar 02 Sat 2013 10:30
練好太極拳打通小周天
- Mar 02 Sat 2013 10:27
太極小周天
“含胸拔背”的練法和標準。《太極拳表解》中說:“含胸,胸略內含。”“拔背,使氣貼於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門穴後凸,配合兩肩胛骨和雙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說法是:“兩肩要扣”,這樣自然會出現胸向內收的姿態。至於“含胸拔背”多大程度為合適,只說胸略內含,多大為“略”,書上沒有介紹過。根據多年練拳教拳的經驗,找出了兩條檢驗的標準,一是按形意拳譜
“脊背要圓、氣力催身”的要求,檢查脊背是否圓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條豎溝是不是沒有了。圓了,豎溝沒有了,就算達到標準了。二是用“氣”來衡量,《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牽動往來氣貼背”。《太極拳表解》中說“拔背使氣貼於背”,都是以“氣貼背”作為標準的。怎麼檢查“氣”是否“貼背”了呢?當你深呼吸時,如果挺胸,前胸有緊的感覺,像是有一張紙貼上去了一樣;當你含胸拔背時,後背緊,像是有一張紙貼在後背上了,這就是“氣貼背”。當你不挺不含時,前胸後背的感覺都不明顯。當你做到“氣貼背”時,小腹則有挺實的感覺,這就是“氣沉丹田”,能如此則下盤穩固,如挺胸則氣擁胸際,下盤不穩,否則,小腹則沒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松胸實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說含胸要含成“後邊一張弓,前邊一個坑”,那就做“過”了,做錯了。含胸拔背正確了,不僅下盤穩固,而且發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楊澄甫所說“能拔背則力由脊發,力大無窮矣”。另外,內氣由脊柱經過,有益於擴通督脈,貫通小周天。
- Mar 02 Sat 2013 10:18
太極拳的呼吸與大小周天
以外形引內氣,以外形動作來引動。上升為吸,指手,好比起式,手上升為吸氣,下降為呼;還有這個金雞獨立,手上升為吸氣,下降為呼。上升為吸,下降為呼,這是大的規矩,小的先不要管。第二,合為吸,開為呼。第三,在發力的時候,蓄勁為吸,發勁的時候為呼。就注意這三個方面,其他的、快的、慢的、大的、小的、高的、低的動作,不用管它,順其自然,等到內氣與外形完全貫通了,這個時候,你的身法協調了,周身也相隨了,內氣與外形能貫通了,這個時候呼吸自然而然就配合上去了,但是也不是那麼絕對的。
- Mar 01 Fri 2013 13:49
太極拳的太極態與健身
華夏大地,廣闊富足;民族之魂,生生不泯。五千年輝煌歷史,一衰再興,百度複始。這龍的故鄉總包括著看不見、摸不著、天高地厚的太極之道。太極拳就是在這塊沃土上滋生發展起來的一項有獨特風範的武術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