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雙修、文武共進是太極拳的一個突出特徵。


    楊禹廷老前輩20世紀50年代馳名武林,聽後人回憶,楊老功夫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為人卻誠信謙和、虛懷若谷,從不逞勇逼人,與人較技也點到為止,絕不傷害他人,哪怕是弟子學生。因此敵怨無人,有口皆碑。楊老從不背後說同行的不是,徒弟若另擇師時,也點頭應允,亦或親自介紹過去,可謂高風亮節了,聽後不禁令人感歎良久。其他如吳圖南前輩也是胸襟開闊,朗朗大度,與人友善的人品高尚之人。


    但是,前輩的風範後人多在景仰,卻並不去解風範與拳術的關係,少有追尋此種武術人格何以養成的。


    在處處講功名利祿、講競爭、浮躁的現代社會,學拳人更多的是關注太極之“秘”,苦苦求索的是“太極勁兒”,希望能找到瞬間發人於丈外的妙竅。至於道和德就常常被忽略了。但殊不知太極拳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個特殊拳種、一朵奇葩。太極拳雖為武術,但絕不是暴力的代名詞,它的文化特徵決定了它的倫理內涵,是武德兼備的藝術。


    從太極拳的源流來看,它應屬於中華道家養練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說它是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豐在打坐修煉之餘,創下的一個外動練體的方法。因為修煉人盤膝靜養,內動外靜,久之膝、關節、筋骨也會僵化,需輔以外動,內靜才能全面,正如達摩創造了易筋經一樣。


    有人說太極拳只是張三豐傳於民間的九宮太極架的外架而已,後流人武門而成武術的一支。


    傳承上有據可考的歷史似乎只能追溯到清代河南陳家溝陳王廷。


    在道門看來,內家拳法都是中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它的拳法拳理和道家哲理與修煉學說是一致的。武道同源”拳道合一”,內家拳法源自中華道文化。


    其實,太極拳的哲理淵源更為久遠,易之陰陽,道之有無,可以說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民族思維的獨特觀念在這一拳種上都有所體現。太極拳不僅僅是武術,也是文化,是體用兼備、身心雙修、文武合一的養練方法。從武的角度看它是術,從文的角度看它是學。從其產生來看,原本是修煉養生所用,是一種謙和、修養性命的功夫,所以很多練拳人通過拳而“悟道”,走上了修煉之路。功夫上乘之人,大都深黯道術。


    太極之“秘”到哪里求?好好想想大師們就明白了,前輩們就像一本書需要今人解讀。他們功夫高深,處世卻為人平和,心境清爽專一,無名利之心,無妒人之念,與人為善,常行方便,身懷絕技,謙虛不爭,洞徹世事,可謂德藝雙馨,心性修養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


    無為而為、靜極生動、無中生有是道的境界,也是太極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因為不執著才能松靜自然,才能心境豁達平和,才能天性複歸純淨無染。武道同理,道為體,拳為用,拳是“道”之顯化,道”是拳之靈魂。學拳明理,相互促進,淨化心念。若能寬容平和,忘我不爭,不起妄念,胸懷開闊,胸無芥蒂,精神充實愉悅,自然氣血就能通達調暢。心性的變化,關係到人身氣機的變化,清淨自然,即合無為大道,自然要出無不為之果,所以德是很重要的,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功夫也才能進步。明白了拳的道理,才算走上了正道。


    太極真諦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心中,何須外求?自自然然,靜靜松空,心神合一,妙契大道。中正和諧,無為而順其自然而動,才能得無不為之功。大道全在靜中得,靜極而生動,去後天拙力而歸先天,培養一顆清淨自然之心,以平和性情來悟拳、練拳是很重要的,不求小技而悟本體,久而久之,自然體會得到妙處。


    若練拳的目的只與人較技,習練之中心存妄想,假設他敵,人為努勁,強擰腰身,或追求形體漂亮,執著外象,就和拳之道理背道而馳了。


    至於有的拳人,心性不純不靜,浮躁求名,執著門派之見、榮譽位次,人際之間,心存芥蒂,不能攜手比肩共同研究先人寶貴遺產,為中華樹立真正品牌。離太極真諦就更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修煉太極拳的目的眾所周知的是:有利於強身健體,鍛煉體能,舒筋活血,安康長壽。這只是生理健康的一個方面。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人的疾病,85%是由於情緒不良引起,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現代疾病和與心理壓力有關的疾病,絕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人的健康應該是生物學意義和精神上的完全健康狀態,為此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進行了兩次修訂,認為健康應是“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強調了人的生理與心理、自然性與社會性的不可分割。


    中華養生文化從來關注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其健身養練的獨特方式是性命雙修,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太極拳只是其內容之一,通過練拳人靜,身心放鬆,心地澄明無礙,放棄一切執著、煩惱,才能體悟虛無大道,體會真空妙有的樂趣。對現代人來講心性的養練,也是一種審美趣味和文化精神的追求。


    太極拳修煉的最終目的不是較技,不是暴力,功夫是修煉過程中自然而出的東西。太極拳最終會走向“拳道合一” 的境界,走向自然無為,心平氣和,悟道而得以人格提升。越練越體舒神靜,心地寬厚,能於高層次俯察人生萬象,常生寬容慈悲之心,純淨心性。用今天的話說,是人格的提升,人生境界的追求,或說是對生活的審美狀態的追求。


    太極拳的習練,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性格。太極拳的修煉結果不是養成破壞性的民族性格,如暴力、仇殺;不是提倡快意恩仇、狹隘、怨恨、淺陋;也不是心存芥蒂、逞匹夫之勇。與人爭利,乏陳可愛,這是對太極拳的誤解。


    通過練拳,放鬆自然,從容愉快,心胸越加豁達,而且越松靜自然,越能凝聚精氣神,越能體會到勁力,越無為才能越有無不為的效應。練拳體驗的是一種率真的生命狀態,外形溫和存威不露,沉雄大度,記憶體寬容、平和、同情、理解、感覺細膩柔和,為人有真摯同情心,嚮往人性的豐富,追求人的審美狀態。這種武學精神不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嗎?這是武學中的文化情懷。


    真諦”不止是出“太極勁兒”,更重要的是要出人格的變化、氣質的變化。武道雙修,健全心理,健全人格,這是中華武學給當代人的饋贈。對這種生命狀態的追求才是拳人追求的“真諦”。


    金庸先生曾有過對太極拳的一段論述: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最高境界的太極拳,甚至不求發展頭腦中的‘智’而是修養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見《太極拳講義》第136頁上海書店)


    金先生到底是聰明人,在快意恩仇之後,終於悟出了武學真諦。


    練拳可以悟道,可以得大智慧。以德體道,道德並重。德”是至德,是自然大道的內在本性,求德是求大智慧。通過練拳去感悟宇宙——人生大系統的規律,自然的天地人的和諧次序,體會中華文化整體辯證的運動觀,一種超越時空的大思維,這種認識論能夠透破很多理論誤區。太極拳行拳作勢即是在武術之中運化太極之理,學拳明理,由拳人道,一招一式都要達到本然的層次才能參透。


    有德有道,有大智慧,人生才不致誤人歧途,這樣做何事而不成就呢,這就是無為無不為的道理了。


    從心性修養之德來說,人的心性修養若能到回歸自然,天地人相和諧,這不就是人性異化的複歸嗎?又何愁不能健康長壽呢?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395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