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心法(二)
太極陰陽論清楚地揭示了宇宙萬物陰極而複陽、陽極而歸陰的運化規律。而這一規律在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中,以陰陽相反相成,否(物)極必反(返)的屬性完整而系統地貫穿並體現著。如《老子》雲:“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意寓深刻地告訴我們:萬物之運行規律,不就像是和拉弓一個道理麼?抬弓過高就應該向下低些;抬弓低了則必須向上舉些;力大弓弦過緊,就需要減力使弓弦回松些;力欠弓弦過松,就一定加力使弓弦繃緊些。在這裏老子形象而具體的用張弓之高與低、松與緊來隱喻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相反相成而否極必反的屬性。拉弓的目的是放箭,因此張弓高了要降,低了要抬,力多則減,力小需加。這樣才能做到張弓穩定、平衡而準確;才能弓滿如月,張弛衡穩,一箭中的。綜觀王宗岳先師《太極拳論》中談及內勁僅一處,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拳論清晰地指出了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然究其本質實則僅有二勁:蓄勁和發勁,或稱之為陰勁和陽勁。如師所雲:“內勁者,一蓄一發也。”在拳論中,王宗岳先師也如老子一樣,將抽象莫測的內勁形象具體地喻為張弓放箭。他告訴我們太極拳所求之內勁正是由這一張一弛、一緊一松,一蓄一發而生;在張與馳、緊與松、蓄與發相適而中且相反相成中,太極內勁有得。或者言之,拳中內勁是張時反求馳、緊中反求松,馳時要找張、松中要尋緊的產物。因此,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只有深刻地認識反向修義法則中陰陽相反相成的屬性,正確地遵循運用這一屬性,無論走架盤拳或摸手聽勁,均應做到反寓其退而進、反尋其緊而松、反問其柔而剛、反求其虛而實。如此,太極神奇之內勁即在這進進退退、剛剛柔柔、松松緊緊、虛虛實實的相反相成之中孕育而生。由此可知,事物總是在朝與自己相反的方向行進。否極必反或物極必返才是事物發展之必然。如同四季之冷暖:冬季冷至三九,必會返暖;夏時熱到三伏,一定轉涼。更如月盈則虧、夜黑晝明、水滿則溢、雨過天晴等等自然界之萬事萬物均遵循必返法則而行。既然必反,就必須防反。比如寒則添衣、熱則減衣,這是遵循規律而添減;但請注意:添減過頭,也依然遵必反法則而向相反結果發展。添多添早會捂而生疾;減早減多仍會受涼而病。因此,我們的老祖宗在遵必反法則的同時,處處防反,即:要重視必反法則的另一種傾向;總結出了在適時適量添減衣衫的過程中,還要春捂秋凍的經驗。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明知必反,卻還反著來。明知吸煙有害,卻煙不離手;明知貪則必亡,卻仍貪得無厭,最終落得身敗名裂。日常生活如此,在練拳修為中同樣犯此毛病。在行拳走架中本應遵循: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虛實互轉;松極轉緊,緊極歸松,鬆緊相變之原則。可是,有些人卻非要背道而馳,堅持所謂:實要實足,虛要虛透;有松無緊,大松大柔。這是多麼明顯地違背了太極陰陽理論的錯誤練法。試想,與人打手時,左右腳前後分立,如左為實腳而實足,右為虛腳而虛透,左實右虛,實足虛透而分家獨立,把自己的虛實清楚而分明的展示給對方。請問,在這種情形下,虛實如何變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虛實分家,就必然把自己的命脈拱手交給了對方,豈有不敗之理?在太極拳的修煉中,如師所雲:“補虛難。”行拳走架中,逢多必缺、過之不及。修煉的關鍵就在於:缺則填、少則添、虛則補。可是,把填理解為增,把添認為是加,把補等同于滿,這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反而求之,即:填要舍、添需放、補能給,此乃太極拳與人打手之真義。然而,亦如師雲:“舍己難。”君不見本應將己身平松放落、與地相和,卻偏要五指抓地、足下生根。君不見原是舍己從人、沾粘連隨,卻反而不舍不給、非丟即頂,產生頂抗丟偏之病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捨得給人、舍己從人,才能無過不及而中;相濟而中才能從人仍由己。老子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可見,天之道,即事物的本源,應遵多則減、缺則補而趨平衡求中之原則。然而,人之道,即常人的習慣,卻時常相反。在現實中,既然人對天經常反動,那麼,就讓我們遵循這樣一種方法,或者說是一種公式,即反之再反、否定之否定,不就在反而又反中獲得了正確的結果嗎?因此,在太極拳的修煉中,改變自己幾十年養成的習慣,就必須針對習慣相反而求。只有這樣,堅持知反、遵反、防反而反向修義之法則,才能悟真道、修真心、練真功,而在太極高峰的攀登中,登堂入室,有所真得。
本篇將論述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的第三種屬性:陰陽相含自變性
《太極拳論》雲:“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虛實宜分清楚。”《十三勢歌》亦雲:“變轉虛實須留意。”由此可知,太極拳修煉不但要以分清虛實為第一要義,更要虛實能隨意變轉;如果虛實不能隨意相互轉變,則必有“遲重之慮”而定無“圓活之趣”。那麼,在太極拳修煉中如何能做到虛實分清,而且還能隨意自變呢?這是一個在太極拳修為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但是具有太極拳能否入門的根本性,同時也是一個被相當多的修煉者誤解而帶有普遍性的課題。
首先,讓我們對當今有些太極名家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明顯有悖於太極陰陽學說的論述加以剖析。比如,有位名家關於分清虛實是這樣表述的:“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所謂單重則輕,雙重則滯即指此。”另一個名家則在其著作中著重強調:“單腿重心立柱式身形是絕對的,雙重僅是過渡。重心腿(腳)要實足,虛腿(腳)要虛淨。”在此暫且先不論這些名家們的功夫高下,僅就上述觀點,談點愚見。不恭之處,還請見諒。 大家都公認我們的祖先以一幅太極(陰陽)圖完美、深刻、系統、全面地揭示了宇宙萬物之陰陽對立統一而相互變轉的運化規律。它凝結並展示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思想。反復認真地學悟太極圖就會發現:黑白魚發生相互變轉,其實質並非位置、方向的顛倒和互換,而是如師所雲:妙在魚眼。正因為黑魚中含有白眼,此白眼實乃轉黑而白的生命之機;白魚中含有黑睛,此黑睛才是由白變黑的轉化之種。這白眼與黑睛才是陰陽虛實變轉之根本。就好像圍棋之黑白子,無論哪一方:以眼為機,有眼則活。這才是:黑白先後不為奇,虛實實虛是圍棋。此白眼與黑睛恰似星星之火,燎原之勢由此而生。因此,太極圖清楚地告訴我們:陰陽虛實相互變轉,其實質是陰陽虛實的相含自變;相含自變之根本,就在於陰中之陽、虛中含實,陽中之陰、實中有虛。所以,反觀名家所言:“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或“實要實足,虛要虛淨”等等這些把虛實分家獨立:虛淨而虛無實,實足而實無虛;把虛實之相含自變,理解為左虛右實或右虛左實的位置互變之論,均有悖於太極陰陽圖之實質。 再讀王宗岳先師之《太極拳論》更不難發現,《拳論》簡潔鮮明地告訴我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讓我們以《拳論》為尺再次比對名家之言。《拳論》雲:“左重則左虛”;名家說:“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且“重心腿(腳)要實足”。《拳論》雲:“右重則右杳”;名家道:“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更強調“虛腿(腳)要虛淨”。由此顯見,名家之言與《太極拳論》相背相離。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再讓我們進一步剖析太極拳修煉非“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可之原因。此處所言重之義,可理解為重要、重點、重心。就陰陽虛實而論,重為陽、為實無可厚非。有人會問:照此說來左重則左實沒有錯呀?然而,這只是表像的理解。深層思辨就會明白:正是因為重為實,才要把重深藏於內而外顯為虛。有如作戰,我方之重,即主力部隊如果部署在左,則要“左重則左虛”,即藏而不露、秘不示人,決不能讓對手知道主力的隱藏位置。如果主力部隊部署在右,則要“右重則右杳”,即封鎖消息、杳無音信,決不能讓敵人瞭解主力的真實配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迷惑對手、誘敵深入。看似空虛,以為有機可趁。殊不知,外虛內實、輕顯而重藏。當對手陷入我重兵之困時,我方以優勢兵力一舉奸之。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所雲:“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孫子正是以外顯之形而迷惑敵人,使對手充分暴露;而我無形則是把自己的實力隱藏不露。以此做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人不知我、我獨之人。故,戰而必勝。經過上述分析,反觀虛實變轉中單重與雙重的關係,就不難分清對與錯了。左重則左實或右重則右實,重即實,實再加實,內外雙實,則不折不扣雙重也;只有內重(實)而外虛,藏重而顯輕,一重一輕,一實一虛,實而虛之,虛而實之,此乃真單重也。
綜上所述可以斷言: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其第三屬性,即:陰中須含陽、陽中要有陰,陰陽相含自變性,這是符合太極陰陽學說之根本,是太極拳修煉中必須遵守的重要法則之一。
老子》雲:“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裏老子以他那洞察本源的智慧,用逆向思辨的方法,揭示著事物最本質的運化規律。大道必然走向反面,返向本態;大道無所不能、無所不容、無所不用。然而,她卻以柔示人,嚴己寬人。大道始終遵循自己反與弱的特性,從無到有,反有而無,周而復始,反(返)來反(返)去,迴圈不已。因此,道之運行軌跡即圓,或者簡而言之,道即太極,太極即道。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之三種屬性:其一,陰陽互為其根性;其二,陰陽否極必反性;其三,陰陽相含自變性,均來自於道之特性。關於如何練好太極拳,如師所雲:“悟道,修心,練功”。悟修練三位一體。悟為本,修為主,練為要。此三者缺一而不成矣。修為在心:有心無為,無為無心;有心有法,非心非法。太極拳真義之本源就在這一有一無與亦無亦有之中。妙哉:太極。
三、假借修真假借修真是太極心法的重要法則之一。何謂假借修真?顧名思義,就是借用假設、假想與假如的思維方法去尋求、修煉,從而悟到拳中最本質、最真切的拳理與拳義;並使太極拳神秘之內功在自己身上得以體悟、認證和作為。有朋友會說:“學練太極拳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一式一式認真地練,哪里用什麼假借修真呢?”或許還會有人心存疑問:“不用假借就不能修真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修煉太極拳離開假借修真這個法則,是無法邁進太極拳之門的!那麼,修煉太極拳為什麼非要遵循假借修真這個法則呢?下面就此問題談談我的體會。首先,我要說明假借修真法則不是門派的產物,更非大師的臆造,而是根據太極拳最本質的特性所決定派生的。有人會問:“太極拳的本質特性是什麼呢?”要瞭解太極拳的本質特性就必須從何謂拳、何謂太極入手。何謂拳已經在《太極拳道》中有所論述,在此我重點地談談何謂太極拳所言之太極。為什麼太極拳要冠以“太極”之名呢?談論之前需要表明,我之所言僅是個人對太極拳的愚見,只是個人修煉的體會與感悟,充其量是近乎、可能、大概。因為太極也好、拳也罷,都如同老子所論之道,是不可言、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我之言說也是不可言而言、不可說而說。言歸正傳,什麼是太極拳所冠名之太極呢?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由此可知,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合太極。《周易》也明確地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更深刻地闡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綜上所論,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宇宙萬物自陰陽而生;陰陽由太極而分成;太極又由無極,即道而生。因此,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而太極拳也正是遵“道”之運動規律,由我們的先人以其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不斷發現、不斷完善而製造出的獨一無二之拳。此拳冠以太極之名,必然一絲不苟、忠貞不二地遵循並體現著道的全部本質、品格及特性。太極拳就是秉承道之屬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毫不含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最本質的三種特性:其一、逆向思維必反性;其二、抽象思辨想像性;其三、模糊推理終極性。而這些最本質的特性的特點,恰恰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是不可測的、不可量的;是不固定的、不具體的;是既在內,又在外的;是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是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668.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