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心法(一)


    師雲:修為在心。也就是明確地告訴我們,太極拳的修為,實質是心的修為。修煉太極拳離開了心的修為,是無法邁進太極拳最高聖殿的。因此,師亦雲:練拳靠悟。何謂悟?師曰:悟即吾心。何謂心?太極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體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個心,也不完全等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行思考或進行認知活動的那個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無欲無私、勿忘勿助、清淨空明,如老子所說:“虛其心,實其腹”的那個心;又如孟子所主張的“存心養性”以“養吾浩然之氣”的那個心;也是禪宗告誡人們頓悟而明心見性、即心即佛的那個心。假如朋友問:如果真有這個心,這個心應如何定義,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準確定義,也無法用我們的語言對心進行定位;但我知道,無論老子還是孟子,無論道學、儒學還是釋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與具體中,在理性與感性中,在推理與妙想中,在正向與逆向中,在明確與模糊中,在實有與虛無中,超越其對立,追尋同一、歸一、統一,而達至圓滿的內心世界。如果非要給心定名,似乎可以稱之為精神世界,或者乾脆就將心稱之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極學子更可以理解為:心即太極,太極即心。何謂心法?修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為心法;太極心法就是遵太極拳道而修養自心之法。這裏所言心法有兩層含義。其一為方法;其二為法則。我個人認為,就太極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點應該是指法則。因為太極拳道之心法,其特點是心無常心,法無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則即法。正如拳論所言: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心法是統領太極拳修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隨意更改的法則,或許可以稱之為太極拳王國的憲法。而方法是個性化的範疇,每個修煉者都可以、也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當今有些太極名家把行拳走架時,如何配合形體動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稱之為心法,我個人認為似乎不妥。不論是手擎小氣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氣球按潛到水下也罷,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為當中的一些具體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應該是太極拳道所言之心法。因為太極心法是由道而生的最根本、最本質、最深刻的法則,而不是表面的、現象的、個性的、具體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極心法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統領並體現在太極拳領域的各個門派,因此超越楊式、陳式、吳式等各個派別,更不屬於哪個人。它或許只從屬於太極拳道。


    有同道會問:你把太極心法稱之為太極王國之憲法或根本大法,那麼這心法是不是非常的深奧與神秘呢?在此我首先要說明一點:太極心法既不深奧,更非神秘。所謂太極心法絕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也不是神神秘秘的玄學,更不是抽象離奇的幻影。恰恰相反,正是前輩先人通過挖掘與傳承,經過不斷地實踐總結,歸納提煉出完整系統的太極心法,使原本深奧神秘的拳理,變得淺顯易懂;使本來抽象模糊的拳義,變得形象具體;使最初繁雜含混的方法,變得簡單可行。總之,正是太極心法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把“十年不出門”的太極拳,由難變易,由深轉淺,由繁成簡。因此,要想在太極拳的修為中,登堂入室、攀登高峰,只有一絲不苟地學悟太極心法。遵心法而修,循心法而為,才有入門登峰的可能。正因為如此,太極心法多年來被門裏的人視為密不外


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教拳成為了生存的職業與謀生的手段。因而,把太極心法藏而秘之,這是可以理解的。其實,所謂之密,是人為所致。時至今日,在這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我們要把太極拳這個民族文化之瑰寶繼承下來並傳承下去,就要去偽存真、揭密示人、共同勉學。如此才能在太極拳的修為中無愧祖宗、無愧後人、無愧吾心。言歸正傳,何謂太極心法?師曾秘訓:“一求三修即為心法。”何謂一求?即:處處求中。何謂三修?其一,反向修義;其二,假借修真;其三,層層修分。關於這一求三修的具體內涵分述如下。一、處處求中關於一求三修的太極心法,本人依據自身學悟的體會,用今天的詞語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一個核心即處處求中。為什麼把求中視為太極拳修煉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師亦雲:“無過不及者,中也。”因此,在太極拳修煉中,不管是練習基礎功法,還是盤拳走架;無論是揉手聽勁,或是打手搏擊,毫無例外,都要時時處處遵循無過不及這個唯一準則。可以說王宗岳先師《太極拳論》通篇闡述的核心就是無過不及。“人剛我揉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是在論述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依然是在論述無過不及。因此,我們可以把太極拳的修煉過程歸結為無過不及而求中的過程。關於中,在太極拳道《何謂中》篇章裏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但在這裏我想重點闡述一下求中作為太極心法之核心,她是如何具體體現的。我們知道,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是以陰陽學說與道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武術拳種之一。她最重要的特點是充分而完美地體現了中國道家思想中古典的辯證哲學。分陰陽與合太極,就在這一分一合之中,運用並展示出陰陽之間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統一與相互變轉的根本屬性。在傳承著幾千年前遠古母系文明的《老子》中,就用了極為精妙的文字,對這個辯證思想做了深刻的論述,這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用了形象而精闢的“相”訣文字,明確地指出任何事物有這一面,也就有另一面;而且這兩面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依待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要這個而不要另一個,根本是不可能的。難是對易而言,長是對短而比,高是對下而說,前是對後而論,……。正是遵《老子》學說而作的《太極拳論》清楚地告訴我們:“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有些太極名家總結出了太極拳的特點:以小搏大、以慢制快、以少勝多、以柔克剛……。誠然,這些確是太極拳的特點,不容質疑。可是,它只是揭示了小與大、慢與快、少與多、柔與剛等等陰陽矛盾相對立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另一面。同時,這一面與另一面還保持著相互變轉的關係。依據陰陽相濟的這一根本法則,秉承老子的相訣文字,我的太極拳傳承的前輩們總結出了太極心法“相字十六訣”,即:“鬆緊相適、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輕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後相連、左右相系、上下相隨、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內外相融、開合相寓、動靜相因、有無相生、虛實相伴。”相字十六訣可以說基本上較全面而系統地把太極拳所涉及的從外到內、從形到神、從方位到行功等諸方面對立統一的關係,做了具體的表述。這相字十六訣寓意深刻地指明了練太極拳時,只練松而否定緊,只找柔而排斥剛,只講慢而丟失快,只要輕而抹煞重,只有曲而忽視直……都是有悖於太極拳陰陽相濟這一根本法則的。相字十六訣告訴我們,在太極拳修煉中,既要松,也找緊;要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鬆緊相適。這裏所言鬆緊相適,就是松多則懈,緊多則僵;松與緊不多不少而適中,即松與緊無過不及,也就是鬆緊求中。同理,剛柔相濟就是剛少則軟,柔缺則硬;剛與柔無過不及而剛柔求中。同樣,快與慢、輕與重、曲與直、大與小、動與靜、虛與實……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係。


或許有朋友問:依照相字十六訣所言求中而修煉太極拳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師曾諄諄告誡:“鬆緊求中而沉,輕重求中而穩,曲直求中而彈,剛柔求中而韌,快慢求中而勻,內外求中而整,虛實求中而靈,有無求中而變。”因此,處處求中就可以歸納為八個字:沉穩、彈韌、勻整、靈變。此八個字就是求中在太極拳修煉中的具體體現,也就是求中之結果。處處求中是太極心法的核心法則。在太極拳修煉中要處處求中,就必須做到心裏有中;要時時處處把握著“中”這把無過不及的尺規,去檢驗、衡量自身的一思一念、一舉一動;要把自己的身心內外聚斂在“中”這個核心點周圍。這樣你就可以摒棄那些:松對還是緊對、柔好還是剛好、快點兒還是慢點兒等等混亂雜念的干擾。你會發現處處求中時反而覺得行拳走架、聽勁摸手有了遵循;散亂變集中了,複雜變簡單了。當用求中這把鑰匙打開了太極拳奧秘這把鎖,你會真正體會到:松也不對,緊也不對,鬆緊適中才對;柔也不好,剛也不好,剛柔相濟而中最好……。你才真正悟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名言之理;真正邁進“拳無拳,意無意,有意無意是真意”之太極神奇的妙境


    二、反向修義反向修義是太極心法三個重要基本點之一;也是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對太極心法最主要的方法論詮釋。可以說修煉太極拳離開反向修義這個法則,將無法邁進太極拳核心之門;背離或不能正確運用反向修義法則,確是不少修煉者經過幾十年練功仍不入門的原因之一。師雲:“拳重在悟理明義,明義貴在反向修為。”應該說反向修義這個法則,既不是太極拳派生,更非太極拳獨屬,而是宇宙萬物運行發展規律的必然。太極心法所言之反向修義,是依據太極陰陽論與太極拳道而產生的重要修心法則。我們知道,陰陽論是我國古典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理論,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互消長、相互變轉、相反相成的運化規律。萬物本源之根本就是老子所言之道,而太極拳正是以拳之形式體現和反映著道的實質。可以認為,道之所有品質和屬性,均無一例外地能在太極拳中完整展現出來。做為太極心法的基本法則,反向修義關鍵在“反”字。綜觀《老子》會發現,老子所論之道具有自然而流動性、無限而永恆性、複歸而迴圈性、逆向而否定性。“反”是複歸而迴圈性與逆向而否定性在道中的具體體現。細讀《老子》不難發現:“虛其心,實其腹”;“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則全,枉則直”;“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大直若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等等立論,無一不貫通著“反”這個逆向而否定的法則;無不顯現著“反”揭示了事物物極必反與複歸而迴圈的本質。宇宙萬物均是存在正反兩個方面,或者說整體=正面+反面。正與反相對立又統一,構成了一個完整體。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是事物的正面,因為正面是外顯的、實在的與表淺的;而反面是隱含的、虛化的與深厚的。這種多年習慣使然的片面性,使得多數人在做人處世的行為中,抓局部失整體、看表面丟本質、顧前面落後面。而道告訴我們要抓大放小、由表及裏、從前至後。“反”既然是道的重要屬性,她必然也就會體現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反向修義法則以三種屬性完整而系統地貫穿在太極拳修為的過程中。其一:陽由陰生與陰自陽出,即陰陽互為其根。首先,讓我們以太極拳修煉中輕與重這一對立關係為例,來剖析一下互為其根這一屬性。《太極拳論》雲:“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可為什麼許多練拳者輕靈未得,反而在盤拳走架時一舉動則全身俱顯輕浮;與人打手時,出手則輕率妄動、輕飄無根。此病之表像是輕浮、輕率與輕飄,而病之根源實則是未得“重”之過。正如老子所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以他特有的逆向思維,一針見血地闡明了重與輕、靜與躁是相反相成、互為其根的辯證關係。他告誡人們,君主治國安邦與平民處世做人時,輕失去重則失去根基,必然會輕率行事、輕浮妄動、輕薄待人而註定失敗;動離開靜則躁動無主,必然會急躁盲動、浮躁冒動、焦躁亂動而導致失衡。因此,在太極拳修練中要避免輕而失根之病,就必須遵太極心法反向修義之法則:輕必須出自於重!要在求厚重時而得輕靈;就是欲得輕靈要反求厚重;要把練輕求輕的練法改變為練重求輕。這就是反向修義。如此,才能做到拳諺所雲:“練得千斤體,用時 四兩 功”。可見,厚重為體,輕靈為用。厚重為根幹,輕靈為枝葉。根深才能葉茂。誠然,在太極拳練重求輕的修煉過程中,既要輕而不浮,還要重而不滯。要輕重相出而中,如師所雲:“輕而不浮則靈,重而不滯才厚。”厚而重是太極拳修煉中的重要根基。厚重是由積蓄而得。在與人打手中,如何才能搭手瞬間就發人於丈外呢?師曰:“能蓄能發”。《拳論》雲:“蓄而後發”。由此可知,發人的關鍵在於能蓄;要積而厚之,蓄而重之。如何能蓄呢?師亦曰:“輕靈能蓄。”如是可見,輕靈是為了積蓄;輕靈才能走化自如。能走化才能存蓄;能存蓄才能發打。正像水庫蓄足水後,開閘放水才能發電。因此,如同重為輕根之理:蓄為發根,能蓄能發,蓄而後發;發而即蓄,有蓄有發,不蓄不發。正如《老子》所論:“早服謂之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老子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準備,要重視積蓄充足的後備力量。同時慎用積蓄,厚積而薄發: 四兩 可行,不用半斤;一分剛好,不多半厘。且隨用隨蓄,則後勁無窮,必勝無疑。因此,在太極拳修煉中,正確運用太極心法反向修義之法則,就能完整系統的理解並掌握輕與重、發與蓄、開與合、化與打、聚與散等諸元素相生相出,互為其根的真義


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在太極拳修為中始終貫穿著三種屬性。我們已經知道了其一,是陰陽互為其根性。本篇將重點闡述其二:陰陽否極必反(返)性。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66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