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術的各種書刊中,諸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松胸實腹、沉腰圓襠、氣沉丹田等術語,隨處可見,比比皆是,成為練拳人必背的口訣。然而,在練拳中,要真正懂得這些術語的理法,正確掌握要領,就不那麼容易了。如果領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門。因為,這些術語是一代代大師反復實踐、深刻領悟、細細琢磨的結晶,是一門門拳家不斷總結、理性昇華的精髓。不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就很難消化吸收。比如,關於身法的許多術語,是正確掌握姿與勢的關鍵,只有深刻理解其含義,領會其要領,經過不斷的演練,才能打好立身中正、上盤輕靈、中盤靈活、下盤穩實的基礎,才能為腹式呼吸,氣沉丹田等的訓練提供必要的條件。這就要求練拳者讀懂這些精句,多層面地理解這些精句,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本文就對含胸拔背的感悟、理解,談一些粗淺的體會,敬請行家點撥指教。


在眾多的武術文章裏,對含胸拔背字,有寫字的,也有寫字的。正如沉肩垂肘一樣,有寫的,也有寫的。就字而言,筆者認為都對。但細細領會,卻各有千秋。就說吧,雖然現代漢語的在對()蓄這個詞的,寫法上是通用的。而的表述,如果細忖一下,前者偏重於形體的感覺,後者則注重于意念的體悟。,多為包含、含蓄、含勁,含合等意思;而是一種溫文爾雅、圓潤深沉的感覺,有包容、內涵,涵養、涵容,也有涵蓄之意。所以在含()胸拔背中,中有中寓。說到底,從外延的形似乃至內涵的神似,,都有其深刻的哲理。


含胸拔背,由含胸與拔背兩個對立面的統一體組成,是一對陰陽平衡的共同體。胸要含,背要拔,就要解決陰陽、虛實、剛柔、松沉、形。神、意之間的辯證關係,使之實現含胸與拔背的和諧、自然、完美的統一。


含胸首先是對沉肩垂肘而言,是另一種概念的,是一種沉下去的松塌,而則是一種手臂拉長感的松垂,只有這種松沉松垂,才能使肩關節拉松和拉長,從而達到肩、手臂,手腕、肘組合的松沉渾圓狀態,實現由形體與姿勢所組成的松沉的含胸。二是一種意念感受而虛擬的含胸,可以想像雙手捧一個大氣球懷抱在胸前,聯想一種有容乃大的氣魄和感覺,在這種意念的導引下,把胸襟的開闊度和胸懷的袒蕩度都包容在其中。這樣胸就不會凹,心胸就會自然松柔,松柔才能平坦,而這種平坦是為實現拔背服務的,是拔背的基礎。可見含胸對拔背的重要。


拔背,首先要讀懂一個字。如何全面深刻地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一個字,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究竟如何去拔?怎樣去拔?用什麼方法去拔?首先從力的角度去認識。拔者,拉也,引也,提也,吊也,懸也。拉也好,提也是,這只是一種力的形態而已,比較容易理解,而怎樣來拔,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力可以達到的問題。從拔背這個詞的整體上來說,既有通過力實現的外形狀態,更有內在的各種動力。有人說拔背,就是背向上拱,有人說背上一隻鍋,這,是一種形態,弄不好落一個駝背之嫌。


含胸拔背究竟何謂之?筆者認為含胸拔背的反面是挺胸凸肚。拔者,主要是意欲向上的作用力。而這種力,不是單純地來自背部,而是來自根基,是從足根基向上的一種拔力。就是說,欲上者先下,欲下者先上。向下者,就是來自沉肩垂肘、沉腰松胯、心氣下降、松胸實腹以及下肢等各方面整體力的傳遞。這個力,是一種暗藏著的內頂力。頂力是一種不同概念的力,是由意念催生的一種內在之力,一種內勁之力,一種反射之力。所以,這種內在的頂力,靠的是手臂下垂拉長的渾圓頂力;靠的是含胸對拔背的反射頂力;靠的是肋骨的收縮,腰脊的直豎和腰胯等的下沉所產生的上頂力;也靠的是丹田,這是由含胸拔背而氣沉丹田,由氣沉丹田而促使含胸拔背所產生的意力和意勁等,都成為拔背的拔力。甚至虛領頂勁也為拔背產生了一種虛靈的引力、拉力和懸吊力。所以,含胸拔背不是聳背,也不是駝背,更不提背,而是來自虛的、松的、頂的、引的,拉的、吊的、沉的各種各樣的力。一句話,是辯證統一的、陰陽平衡的力的總和,實現含胸與拔背的總體效應,不讓胸凹,也不使背駝,達到形似又神似的含胸拔背


在體感上,含胸拔背主要有以下諸因素構成。


1 在外部體表,由腰背胸腹的督脈、任脈縱向構成的橢圓形抛物線,由手陽明經、手太陰經與胸、背貫通的橫向抛物線相交於大椎穴而構成的形體,使腰椎平直,血氣貫通,大、小周天順暢的含胸拔背


2 在內部,由胸背兩支陰陽抛物線構成的空間容量所產生的一種脹滿感使氣息下沉,丹田堅實的背部體感構成的含胸拔背


3 由內外諸因素構成的背部形態而產生的虛領頂勁體感,以足部至背部穩實的根基,使頸部產生向上引伸、懸吊狀態,從而使脊柱平直貫通,濡浸全身的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的第一關是沉肩垂肘,第二關則是沉腰松胯。而沉肩垂肘的這一關過不了,其他各關就無從談起。據筆者觀察,大凡武家,其雙肩均成字形渾圓下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長期刻苦磨練、感悟的結果。而肩不能松沉者,則為平、直、硬的將軍肩。而在習武者中,這種將軍肩大有人在。不解決這個問題,何言含胸,更談不上拔背了。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含胸拔背隨處可見。比如拉二胡者,其姿勢是十足典型的含胸拔背。以含胸拔背的姿勢與氣息的配合來推弓拉弦,按音揉韻:指揮者,以含胸拔背的身法,通過手勢和眼神,傳遞情感資訊,時而含情脈脈,時而激越奔放,時而細流涓涓,時而大江翻騰,這情這意都來自含胸拔背,這是含胸拔背產生的魅力;歌唱者、吹奏者,靠的更是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的妙法;書畫家運筆走勢亦是如此,甚至騎自得車、摩托車者乃至舉重者的起勢,無不是含胸拔背的見證。所以要讀懂含胸拔背這句話,我們不但可以在練拳中去摸索、去領悟、去感覺、去意會,而且還可以從生活中去聯想、去想像、去體會。一切真諦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更來源於用心。


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2/07/7445017_15535323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