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極拳是多種文化精華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交融、結合、孕育的結果,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它既是武術,又是一門人體科學的系統工程。在中華武術漫長發展、創新過程中,不少前輩武術家們在終身習武過程中,不斷總結、改進、創造了一套獨特的含陽剛于陰柔之中,寄雄奇於淡遠之內的術法分明、簡潔縝密、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太極拳。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理論精華在拳架中最集中體現與總結,是一套科學訓練肢體的理論和方法(如身心放鬆,用意不用力,積柔成剛)及構思獨特的技擊理論與實踐(如後發制人,化而後發,以柔克剛,剛柔並濟,避實擊虛,引進落空等),尤其是當它與吐納、導引方法相結合後,更使它發出奇異的光彩,成為全世界最獨特的運動方式,不僅能防身禦侮,而且成為最佳的醫療保健的輔助手段。


  太極拳博大精深,由於學拳人的資質、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淺、悟性有異,從學時間又長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所教的學生,其拳架的姿勢、功夫的高低都不盡相同。


  練太極拳有心知身知階段,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練者身體上的具體體現,通過拳架及形體語言將太極拳的拳理內涵全部表現出來。心知身知的基礎與前提,只有通過心知才能達到身知身知是對心知具體化的檢驗與印證,但多數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心知逐步變為身知,是每一位練太極拳人一輩子努力的方向與必走的途徑。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極拳拳技水準的最好評定標準。


  學拳人的一般規律是學生先模仿老師的動作示範,聽其講解初淺的理論知識,以後自己再學習一些太極拳的理論,通過平日的勤學苦練逐步掌握練拳的要領,儘量以自己身體的肢體語言去體現已學的理論,努力將其表現出來,但大多數人都是以主觀代替客觀,都自以為是,以為已將拳理體現在拳架中了,究竟體現了多少,是部分體現還是全部體現,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已,無法瞭解自己,所以多數人都是長期停留心知身不知階段,每天在重複著錯誤。所以應當經 常請 老師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進。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用攝像機為自己拍攝演練的拳架,然後自我糾正,再與好友們相互切磋,但關鍵還是要有明師的指點,否則不知錯在哪里,無從糾正,很可能還以錯為對。另一種好方法是對著鏡子練習,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錯誤,及時糾正,這也是練拳者從心知走向身知的途徑之一。我就是以 楊澄甫 老師晚年定型的拳照作為教材,從心知努力走向身知的。拳架的優劣能如實地反映出練拳者身知程度,是真懂還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還是全懂,一看拳架便知。 從楊澄甫 老師 《太極拳術》與《太極拳使用法》兩本著作中拳照的演變過程來看,充分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規律與認識規律,這是一個再認識再發展,再創造的過程,是 楊 老師從心知走向身知的過程,對我們很有啟發。


  太極拳的理論是前人寶貴的練武心得、體會、感悟的記錄。練太極拳就是要練太極拳的理論,以太極拳的理論指導練太極拳,每一個拳姿都應當體現出太極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用身知體現心知。縱觀近數十年來的報刊、書籍、雜誌中的拳照、錄影帶、VCD等出版物的表演者,不少拳架偏離拳理,有的甚至有嚴重的錯誤,經不起拳理及技擊含義的分析與衡量。


  拳架的優劣是衡量練拳者身知程度的最具體體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太極拳的習練者應在身知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學習、研究一下 楊澄甫 老師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晚年定型拳架照片,從中吸取身知的知識,使自己儘快的從心知走向身知。最後我要重複說一句話:練太極拳就是練太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離開了太極拳的理論與技擊含義,就不能稱之謂太極拳。在當今魚目混珠的大潮中,如何教會群眾識別"魚目""珍珠",是目前太極拳運動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還太極拳以本來面目已成為我們所有熱愛太極拳與從事太極拳工作的人的歷史使命、應有職責與共同任務。


  太極拳經過幾代人的潛心研究探索與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能說已經達到頂峰了,不能再發展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命運動規律認識的不斷加深,楊式太極拳的拳架與理論也必將在不斷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從而向世人展示出其更高的價值與更加光輝的未來。


文章來源:http://www.wdgf.cn/yangsheng/taiji11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