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扶民 許廷森


    為祖國傳統文化瑰寶的太極拳,包括同屬道家養生術的氣功、導引、丹道、五禽戲、八段錦、洗髓經、易筋經等,具有很好的康復、保健、養生功效,能夠治療慢性病、有效改善亞健康狀態等神奇作用,已是廣大社會、甚至全球性的廣泛共識。
  但是,為什麼太極拳等道家養生術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其深層機理到底是什麼?卻還是個不甚明確的問題。首先應該知道,太極拳等道家養生術的習練功效和運動機理,不是一個純理論性的學術問題,而是建立在真修、實練、身參、體悟基礎上的實證科學問題。
  本文及本文作者就是在習練多年太極拳與道家靜功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中的運動生理學、植物神經學、微循環理論等現代科學成果,對太極拳及道家養生術的習練功效和運動機理在疏通經絡方面所作的研究和探討。
  人體運動從有無氧的參與可以區分為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實質上的區別在於微觀代謝的機理不同。無氧運動由於運動劇烈、急促,人體的血氧供應跟不上,運動所需要的能量只能在無氧條件下由澱粉分解出血糖、血糖無氧分解成APT
  這個無氧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丙酮酸和乳酸等酸性代謝物,這些代謝物無法像有氧運動中產生的水和二氧化碳那樣可以隨呼吸完全排出體外而只能滯留在肌肉中。這就是劇烈運動會產生肌肉酸痛和肌肉板結現象的微觀機理。有氧運動由於運動緩和、持續,運動中所需要的氧耗完全可以得到補充、供應,運動所需的能量是在有氧充分參與下由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有氧合成APT產生。而血糖由澱粉分解後供應、血脂肪酸由脂肪分解後供應、血氨基酸由蛋白質分解後供應。整個過程需要氧氣參與,也就是靠氧氣燃燒澱粉、脂肪和蛋白質來產生能量物質APT,這就是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的血糖代謝後產生的是水和二氧化碳,可以完全隨呼吸排出體外,因而對人體無害。也就是說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的不同,從微觀代謝機理看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代謝有無氧的參與,前者代謝過程沒有氧的參與,後者代謝過程有氧的參與;另一個是代謝產生的代謝物不同,前者產生的代謝物有丙酮酸和乳酸等酸性代謝物,後者產生的代謝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要區分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主要是從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兩個因素來區分,也就是運動強度大,運動劇烈,持續時間短,都是屬於無氧運動。諸如拳擊、200米 內短跑、100米 內速度游泳、跳高、跳遠、舉重、單雙杠、快速俯臥撐等。運動強度低、運動和緩、持續時間長的運動大都屬於有氧運動,諸如走步、慢跑、低速長距離游泳、登山、騎自行車、跳舞、韻律操和太極拳運動等。無氧運動鍛煉的是肌肉和骨骼、關節、韌帶等,適於發育未完成的青少年、專業運動員、健美(肌肉塑形)和骨質疏鬆症患者等。但是長時間的無氧運動對人體的機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害,造成肌肉組織微結構板結,對經絡形成淤塞,加快人體器官與組織的磨損、老化,損害人體器官與組織的微循環狀況等。
  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課題已經證實明瞭無氧運動會造成人體免疫力降低,揭示了專業運動員免疫力低下的生理機理。有氧運動主要鍛煉的是心肺功能,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諸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大好處。但是,同屬有氧運動的一般體育運動太極拳運動卻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特別是對於慢性病的康復、維持人體健康機能的保健和養生延年,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在這裏要討論的重點,就是同屬有氧運動的一般體育運動和太極拳運動在微觀機理方面的區別,這是這兩類運動效果差別的基礎原因。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兩類運動運動機理的微觀過程有什麼不同。一般體育運動是由主動性肌肉收縮和舒放開始的,由於肌肉不斷地主動收縮、舒放,加大了人體能量APT的需求;為了提供足夠的APT,需要由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合成更多APT;為了滿足增量的血糖、血脂肪酸和血氨基酸,需要分解更多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這兩個合成分解代謝活動,需要有氧的參與,因而就加大了對氧的需求;為了提供足夠的氧氣,心肺系統就要超常規工作,加快頻率(注意,這裏說的是頻率”),就是我們在運動中感覺到的呼吸加快和心跳加快現象。
  再來看看太極拳的運動過程,太極拳是在體松、心靜、神斂的狀態下開始的緩慢、柔和的肢體與意識運動(注意這句話非常重要,它包含了太極拳的核心要領、太極拳的運動特徵和太極拳的運動實質)。由於太極拳運動是在身體完全放鬆情況下,要求肌肉不用力,即用意不用力,所以太極拳運動時肌肉是被動地被骨骼牽拉著運動,這種被動的運動產生的能量需求相對於主動性的肌肉收縮、舒放就要小得多,也就是說太極拳運動所產生的能量需求較少的部分是由肌肉收縮與舒放產生的,而主要的能量需求是由太極拳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即打開與加快微循環系統的工作狀態所產生的。也就是說,太極拳運動打開與加快了人體的微循環系統,毛細血管僅有20%開放,即可容納全身血量的5% l0%”,這是太極拳運動與一般體育運動的核心本質區別之一。
  一般體育運動是肌肉收縮與舒放運動,太極拳運動是微循環運動;一般體育運動的肌肉運動對人體機體組織來說是工作消耗磨損老化過程,而“太極拳運動則是人體器官與組織的組織修復和機能重建過程。別的不用說,僅明白了這一點,太極拳的神奇功效就明白大半了。
  太極拳由於打開和加快了微循環系統的工作狀態,這個過程同樣需要大量氧的參與。所不同的是,一般體育運動對於氧的滿足是通過心肺系統加快頻率來實現的,而太極拳運動由於是在體松、心靜、神斂狀態下進行,呼吸方式是自然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極拳運動對於氧氣的額外需求是通過心肺系統加大頻幅(心肺的擴張幅度)來實現的。這是太極拳運動與一般體育運動最重要的核心區別之二。所以同樣都是有氧運動,但是兩類運動卻有著如此深刻的不同,產生氧需求的運動本質不同實現氧的滿足供給方式不同
  由於運動方式不同決定的運動本質也不同,一般體育運動在運動狀態下微循環系統的開放度不高(由於沒有臨床實驗比對資料的支援,我們不能輕易講一般體育運動在運動狀態下微循環系統是關閉的,而只能根據本人習練過程中的體感、體證作非量化性的研究與描述)
  一般體育運動對人體器官與機體組織來說是工作消耗磨損老化過程和性質,在這一點上,無氧運動和一般體育運動的有氧運動的區別只是程度不同,性質沒有不同。因而,一般體育運動的修復重建功效就很小(和太極拳運動相比較而言),它對於慢性病的康復、保健功效也就沒法和太極拳相比。相對來說,太極拳運動由於微循環狀態的機理不同,對於人體器官和機體組織是修復性質的活動和修復過程,具有人體機能重建的功效,而不是工作消耗磨損老化性質與過程。
  其次,由於運動狀態不同,一般體育運動大多採用的是胸式呼吸,只能通過加快頻率的方式來滿足氧的供應;太極拳運動由於是放鬆狀態下體松、心靜、神斂可以採用腹式呼吸方式,是通過加大頻幅的方式來滿足氧的供應。同為對心肺系統的鍛煉,效果與機理卻截然不同。其三,由於運動本質和氧機理不同,無氧運動微觀代謝以異化代謝為主,不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積的乳酸,還會產生新的增量乳酸,會讓機體組織產生板結,淤塞經絡,降低和損害人體的機能;一般體育運動形式的有氧運動,微觀代謝仍是以異化代謝為主,雖然不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積的乳酸,但也不產生新的增量乳酸,不會對人體組織形成新的板結,也不會改善人體組織的板結現象,對人體機能改善幫助不大;太極拳運動微觀代謝是以同化代謝為主,既不產生新的增量乳酸,還能排出和降低已沉積的乳酸,改善人體器官與組織的微結構活性,消除人體器官與組織的組織體板結狀況,疏通經絡,修補與重建人體機能。
  行文到此,你會發現我們沒有談到微循環的微觀代謝過程和耗氧需求間的關係,這是由於我們現有的資料中,對這個微觀過程的研究報告較少,對這個微觀過程瞭解還不夠深入、細緻。根據美國現代太極拳研究之父許廷森教授的介紹,微循環研究在美國也是前沿領域,這個微觀過程還有待更多有關方面科學家的研究實驗來揭示。
  我們對於太極拳運動與微循環的關係以及微循環與氧需求間的關係,是根據太極拳運動中排汗量超常大和呼吸呼出量特別大、手臂發脹等體感、體證,加上現有的醫學研究成果通過科學、嚴謹的邏輯分析做出的。這些初步的結論,還不能說是科學意義上的結論,但它們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科學意義上的假說性結論。假說性結論,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來驗證、證明,但它們是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一步。它的意義不僅是在已有科學結論和客觀事實現象基礎上通過科學分析和邏輯推斷得出的,更重要的是科學假說為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選方案和指出了可能的研究方向。我們可以將本節的內容由下表作一個概括。
  基於以上論述,在此我們疾聲呼籲那些具有慢性病、中老年、有亞健康狀況的職業人群以及有保健需求的高端管理人群,這四大群體,特別是後兩大群體(這兩大群體的年齡與體力狀況更有可能讓他們選擇有相當危險性的現代體育鍛煉方式),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有關的問題了。
  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現代體育運動不好,而只有傳統道家的養生類運動好呢?不是的。現代體育運動和傳統道家養生運動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與價值,它們有各自適用的不同物件和範圍,人生的不同階段,各自的生理、心理狀況是不同的。因此對鍛煉運動方式的需要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處於機體發育期,人的機體各器官與組織都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組織新生機能非常強大,代謝非常旺盛,代謝主要以同化代謝為主。這個時期人體器官與組織的組織體機能處於上升期,組織體的損耗、破壞非常小,組織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很強,保持適當的營養和睡眠,人體機能與組織就能運作在非常良好的狀態。在這個時期,現代體育運動的鍛煉方式非常適合。特別是人體運動生理機能中的超償機制,在現代體育運動方式的鍛煉下,可以將人體器官與組織的各項機能都充分調動、充分發揮,反過來又增強了機體的發育。所以說現代體育的運動方式,很適合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適合階段至少可以延至人體充分完全發育的25周歲。
  25周歲以後至45周歲這一段時期,人體的各項機能處於鼎盛時期,是人生的中壯年期,如果沒有疾病與其他不良因素(如情志、飲食等)的干擾,人體器官與組織的各項機能在這一時期的運作是相當良好的。所以這個時期現代體育運動的鍛煉方式只要不過量,還是基本適用的。但對於那些由於疾病與不良情志、不良飲食習慣造成器官與機體組織消耗太多、磨損嚴重的人,現代體育運動的鍛煉方式就不那麼適合了。因為器官與機體組織受損嚴重的這個人群對微循環修復功能的需要已經很高了。
  4045歲以後,身體健康的可以延至50歲以後,人體器官與機體組織的微結構組織已經消耗、磨損得相當大了。即使不出現器質性病變,也已經相當程度地影響到正常機能的發揮了,這就是亞健康狀態。這一階段,加上上一階段由於疾病與其他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病體人群,就不再適合現代體育運動的鍛煉方式了。因為這些群體的機能最需要的是器官與機體組織的修復功能。
  現代體育運動的鍛煉方式,不但難以提供微組織修復功能,還可能加劇這些群體的器官與機體組織的微組織結構的損害與損傷。而道家傳統的養生術,包括太極拳、太極道、氣功、導引、丹道等,正好可以提供這種組織修復功能。針對4045歲以上人群和年齡稍低的病體人群,道家傳統養生術成為不二之選,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如何看待各種運動鍛煉方式,如何看待太極拳等道家養生術的康復、保健、養生功能等,還是要根據目標受眾的生理機體需求而定。沒有任何一種運動鍛煉方式是全頻段、全優適用的。 


 【網路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