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告訴我們:打拳要“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古譜還告訴我們要“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氣宜鼓蕩,神宜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說明“氣”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雖然以上說的“氣”不完全是呼吸的空氣,但和呼吸卻有緊密關係,因為“呼為開、為發,吸為合、為蓄”,呼吸是練“氣”的重要手段。很多古書還介紹打太極拳時呼吸要深、長、細、勻,要用“腹式呼吸”,而且是“逆腹式呼吸”。我根據自己多年練拳的體會,特作淺見。


  


  一、什麼是“逆腹式呼吸”


  


  現代生理學把人體呼吸分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種。胸式呼吸是指由肋間肌舒縮使肋骨與胸骨運動,胸腔容積產生變化,帶動其內壓變化,從而使肺葉氣泡吸入或呼出空氣,其外在表現為胸部起伏運動。腹式呼吸則主要由橫隔肌上下運動改變胸腔容積,其外在表現為腹部起伏運動。平常人的腹式呼吸為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橫隔肌下移,小腹隆起:呼氣時橫隔肌上移,小腹內收。平時小孩睡覺,伴隨著呼吸其小腹不斷地起伏運動,就是典型的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和順腹式呼吸相反,吸氣時橫隔肌下移,小腹不但不隆起反而內收;呼氣時橫隔肌上移,小腹不但不內收反而隆起。人體的生理結構造成人在發力時必須“鼓勁”,全身肌肉緊縮,腹肌隆起,伴之以呼氣。太極拳和其他武術項目一樣,發力時很自然用的都是逆腹式呼吸。為了充分發揮太極拳的技擊與養生效應,我們平時鍛練基本功與盤架子都要有意識地練習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微收,命門穴微鼓,形成“氣貼背”;呼氣時小腹隆起,形成“氣沉丹田”。


  


  二、太極拳“逆腹式呼吸”的養生作用


  


  (一)增加吸氧量。胸式呼吸因為肋骨運動空間的局限,胸腔容積變化較小。據有關文獻介紹,平時用胸式呼吸,約有三分之一肺葉沒有發揮作用。即使兩種呼吸方式兼用,安靜條件下橫隔肌一般只下移12釐米。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我們說太極拳“逆腹式呼吸”,實際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橫隔肌下降一般有710釐米,肺葉氣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靜條件下增加好幾倍(當然這種效果是順逆腹式深呼吸都能達到的)。氧是維持機體機能和產生運動能量的基本物質。正常人不吃東西可維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堅持57天,而缺氧10分鐘大腦就要死亡。細菌和病毒都有厭氧特性,人體器官病變都和缺氧有關。練太極拳經常長時間的進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增多吸收了大量氧氣,對身體健康當然大有裨益。平時很多人講究“進補”,其實練拳增氧就是不花錢的大“進補”。


  


  (二)使腹腔內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運動。順腹式呼吸的特點是呼吸過程中腹腔容積保持不變,因此腹腔內的壓強也保持不變,除了增大吸氧量外對內臟器官起不到按摩運動作用。逆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橫隔肌下降,小腹內收,腹腔容積縮小,腔內壓強增大,呼氣時橫隔肌提升,小腹隆起,腹腔容積增大,腔內壓強縮小。腹腔裏的內臟器官在壓強忽大忽小的作用下,經受著十分難得的全方位的按摩運動。生物界都有“用進廢退”的進化規律,人們的內臟器官自離開母體出世後,一直分秒不停地工作運轉,很容易出現疲勞衰退,引起病變。如今能夠得到經常性的全面按摩保養,對其機能的保持與調節自是大有好處。當然,太極拳動作中的腰胸折迭也可以從外部通過肌肉運動的位移造成機械性的按摩,但比較由腹腔內壓所造成的空氣按摩,其作用應該是後者更加全面與顯著。


  


  (三)促進副交感神經亢奮和內氣鼓蕩。練拳實踐證明,在心靜體松條件下進行深、長、細、勻的逆腹式呼吸,大約十多分鐘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奮(和醫學文獻所說的基本一致)。除了會產生副交感神經亢奮所帶來的心率減緩、血壓降低、末梢血管舒張、內分泌得以調節等生理現象外,還會出現腹部發熱(有時甚至有發燒的感覺),有一股暖流順著背脊(督脈)往上湧,上身開始出汗等現象,按中醫和武術的說法是來了“氣感”,促進了“內氣”運動。這對人體各項機能的調節很有作用,應該是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機理所在。


 


        三、太極拳“逆腹式呼吸”的技擊作用


  


  從運動力學的角度看,任何技擊運動都講究:肌肉伸縮產生力的大小與速度。為了增大力量,必須盡可能增加肌肉纖維的發展,增大肌肉的橫斷面,以求“有力打無力”。力傳遞過程的協調性與一致性。避免從力源到目標中途出現阻滯,就是要“穩勁”。用力的合理性。講究技巧,追求“巧勁”。在以上第點中,在同一體力(肌肉斷面)的條件下,是否還有辦法增強發力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除了發揮肌肉的物理效應外,還應追求肌肉的生化效應,就是平時講的“潛能”。為了發揮肌肉的生化效應,西方的辦法是通過藥物,讓運動員服用類固醇之類的興奮劑,使同一人在原有條件下爆發出更大的能量。按中國武術的傳統辦法則是通過練“氣”,增強“內功”。


 


  對於中醫和武術界講的“氣”,過去很多人不理解。其實,中醫與武術幾千年的實踐和近幾十年的科學實驗證明,“氣”是確實存在的,只是對“氣”的實質的認識還在繼續探索中。什麼是“氣”?有的認為是神經,有的說是生物電,有的說是“共振”,有的說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功能系統,暫時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氣”是一種物質,是一種能量。“氣”和血一樣,其流通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不管人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它每時每刻都在按自身規律運行。但是當人們認識到它的存在及其運動規律後,又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能動地推動或遲滯它的運行。太極拳的練“氣”活動就是為了激發“氣”的效應,增進人的功力。


 


  太極拳練“氣”與內功的方法很多,站樁、盤架子、推手等都是很好的練功法。 馮志強 老師抓住要點,概括為“抓住丹田練內功”。丹田的位置有多種說法,明朝龔居中說的是:“夫修身之士,不識丹田所在,成指臍下一寸三分而言,此為氣廩之源。”以現代解剖學看,丹田並不是內臟器官,而是上腹部的一個區域,其內主要是大小腸,其上有任脈的氣海,關元等穴位,是逆腹式呼吸時起伏運動的部位。古人很看重丹田的作用,這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但其機理現代科學還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是否可以這樣解釋,人體全身的穴位,基本上都要靠外力刺激(比如針、灸、按壓,擊打)才能啟動,唯有腹部丹田的氣海、關元等穴,可以通過自身在意念指引下的逆腹式呼吸運動促使其機能活躍起來。練丹田“氣”,就是通過腹部自身的運動激發腹部穴位與腹內器官的功能,並以此帶動全身,所以丹田叫“氣廩之源”。


 


  人體是個生物電場,所以可以測出心電圖,腦電圖,可以用儀器看到人的紅外圖像。人體安靜時處於陰陽平衡、正負電子正常運轉狀態。在意念引導和運動刺激下,其電場產生電位差,正負電離子加速運轉,從而增強生物電能量,增進人體器官與肌肉的功能。站樁與練拳中產生的麻、脹、熱感覺,實際上就是生物電活躍的體現。經過長期的練“氣”、練功、練拳的積累,使之逐步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技擊時就能迅速地把平時積蓄的生物電能發放出來。這也就是上面說的肌肉的生化效應。


 


        四、怎樣練習“逆腹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既然對養生與增進內功作用很大,為什麼 平時很多 老師不教?為此,我曾請教過幾位全國著名的老師。答復是:一,初學拳應把注意力放在拳架動作上,過早講呼吸會干擾其正確用意,二,練呼吸容易“出岔”。因此強調練拳時採用“自然呼吸”,經過一段時間練拳,自然會“悟”出來。暫不教呼吸的第一個理由是對的,練拳用意必須關注在拳架動作上,要把注意力放在敵情和動作的技擊含意上,正如《拳論》中的“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但是不關注呼吸不等於可以不練呼吸,因為靠“悟”,有的人兩三年就可以悟出來,有的人可能要十年八年,也可能有的人一輩子也悟不出來。而且“自然呼吸”本身是沒有確定含意的,“自然呼吸”既可以是胸式呼吸,也可以是順腹式呼吸,還可以是逆腹式呼吸。我的學拳經歷是,在套路比較熟練後,老師就教我在站樁中練習逆腹式呼吸,兩個多月後形成了習慣,再盤架子時不需想呼吸,自然而然伴隨著拳架動作就用上了逆腹式呼吸。最近我看少林氣功對呼吸訓練的介紹,我的練法是符合少林氣功要求的。至於怕“出岔”,這是應該重視的,但是不能因噎廢食,主要是練呼吸時要防止憋氣、努氣,關鍵還是要放鬆。


 


  應該說明一點,練“氣”關鍵在“用意”,至於是否配合呼吸,現有多種說法和做法,我只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領會到還是加上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太極拳長輩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練太極拳一定要遵循古譜,在老師言傳身教下認真揣摩領會才能學會。歷史給我們提供了現代科學,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太極拳的精神實質創造了很好條件。在學拳中儘量用現代科學來回答“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會產生什麼結果”等問題就成為領會古譜內涵的重要方法。我真希望有條件的專家、學者與武術工作者,趁一些老拳師還健在,趕緊用現代科學方法測試他們在練功狀態下的各種生物、物理、化學反應,解開許多太極拳的奧妙,這對繼承與發展太極拳是很有意義的。


 


 本文來源於 中華氣功大全網(http://www.cn-boxing.com),原文地址: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391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