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政榮


氣功初學之路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生命在於運動」和「流水不腐-萬流歸宗」的道理,也因此創造了各種運動方法與氣功保健法,希望藉以保持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氣功修習之路要有恆心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修習氣功是一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急不得也!初學氣功者就好比剛開始學游泳一樣,不管教練說得如何專業,當自己下去依樣畫葫蘆時,就是無法領悟那一點訣竅。初學氣功者其模式應該是和游泳類似,剛開始每天照師傅教的方法練功,可是就是欠那麼一點領悟,於是多方請教,多方觀摩,多方學習。只要有恆心,不灰心,等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身體居然會動了!氣感來了!這時候就是已經入門了。
       
人的身體本身就好像是一個具有磁性的精密生化工廠一般,當氣感來時,想不來氣都不行。修練氣功的內容簡單說來包括三部份:調心、調息、調身。練氣功就是在修練身體達到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氣」,相似一種低頻可調制的紅外線輻射效應。氣也可說是一種「生物能量」,或叫「人體能量流」。練氣的基本功能可於無形中疏通經絡、消除瘀血、增強肺功能,改善消化系統機能、改變體質,增強免疫力,防治疾病。
       
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好像具備特異功能一般,可以啟動身體自癒能力。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柏格爾 博士的論著,人體百分之八十的疾病均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由此可見,免疫系統對身體的健康起著關鍵的作用。只要擁有健全的免疫系統,患病的機會便會大幅降低,許多慢性病也會逐漸消失。
      
免疫系統就如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捍衛人體的健康,對人體來說具有以下功能:一、保護:使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二、清除: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時遺留下來的病死傷屍體,都必須藉由免疫細胞加以清除。三、修補:修補受損的器官、組織,使其恢復原來的功能。
    
練氣功之基本作用與功能:  
  
(一)紓解大腦對整體的刺激性反應準備,排除情緒干擾,化解憂鬱症狀。

  
(二)引發身體自愈功能,自動修補體內功能障礙,增強身體免疫的能力。
  
(三)排除體內毒素邪氣,經過持續的練習,調整體能,使整體至尖峰狀況。
  
經過實證,修練氣功確實可以達到以上的作用與功能。


 ※「氣」是什麼?


       「氣」是什麼呢?古人早就認為「氣」是宇宙一切事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或氣功領域裡,就以氣的變化及運動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力。氣功修練者練「氣」的含意,簡單的說就是不斷的用意識或動作來調整呼吸,和身體的姿勢,進而引導「氣」在身體的經脈、穴道與五臟六腑中的運作。


所以氣功練習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三個方面。


其中第一步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袪除雜念,而這裡提到的「心」,其實是和「心神」、「意念」有關,放空和放鬆腦中的思維,但又不能昏昏沉沉,而將所有的「意念」放至「丹田」,即所謂的「意守丹田」,而丹田的位置就在肚臍下三吋的深處位置。


其次是「調息」,也就是呼吸「吐納」之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丹田呼吸」或俗稱「腹式呼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會陰穴道的進氣與排氣而以細勻深沈的「吐納」動作,使「丹田」達成「軟如棉、硬如鋼」的境界。


最後是「調身」,也就是調整姿勢,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臥姿,均要達到全身柔軟、放鬆、「入靜」的境界。


氣功練習須掌握三個基本方向:


一、把自己身上的毒先排出去。


二、防止外毒進入身體。


三、培養自身體內的功力。


萬流歸宗,任何功法,不論是用站姿、坐姿或臥姿,均必須注意「上虛下實」、「意守丹田」、「氣聚丹田」、「舌抵上顎」、「保持身體中軸線垂直」、「放鬆入靜」與「持之以恆」等要點,即可在一定時間內學好氣功而不會出偏或走火。


※氣功的考證


研究氣功的考證,古籍典故很多均已自成系統,若能去蕪存菁,循序漸進,自能從涉獵古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氣功界在張角創立太平道。道教創立之後,便尊奉老子為祖師,其修煉方法,繼承了上古以來的氣功功法,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提高,逐漸形成了氣功中的道家功法。但漢末的道教中,多以符錄為民治病者,在民間影響較大。在兩漢時期,氣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個時期氣功的特點,主要是活動於民間。


  魏晉時期,氣功又在兩漢的基礎上往前進了一大步,其表現在氣功的著作中,深度和廣度均有新的發展;氣功界的代表人物,也從原來的醫學家和學者、隱士中增加了道家和佛家人物。東漢末至曹魏時期,道教代表于吉所著的《太平經》對精氣神有精闢的論述。其中關於「守氣而合神」的理論,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特別是「守一法」,更受氣功界所推崇。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論》中,記述了當時的氣功成就。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氣功養生在理論、內容和方法上又有新的發展。著名養生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中指出:「內心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 ……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養生之理盡於此矣。」他還認為練功的方法不拘一格、多樣化,隨意自然,「或屈伸,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擲燭,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提出了不拘坐、臥、行、立,意氣相隨的練功原則。醫學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指出了「几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的氣功治病方法。


  惰唐時期,氣功已正式成為朝廷的一種醫療手段。惰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提出「治四肢痛悶及不隨,腹內積氣,席床必須平穩,正身仰臥,緩解衣帶,枕一 二一寸,握固。……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體泉。」這裡講到了靜功功法中調身、調心、調息的方法。


  宋元明清時,各代名醫書中以及其他文獻中有關氣功的論述記載就更多了,不僅醫學,而且各家也有不少專著。清初汪訊淹著的《醫力集解》搜集了一些前人練功的方法,其中有「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不倚不曲,解衣緩帶,務盡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吐出濁氣,鼻中微微納之,或二一、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之,叩齒數遍,舌抵上愕,唇齒相看,兩口垂簾,令隴隴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以一至十,以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數亂」的練功記載,其方法與隨意功法就更加相接近了。


  民國初期,由於政局動蕩,當局對中醫採取取締的政策,使氣功處於停滯的狀態。


 ※目前氣功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部份


  到了現代,則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氣功名家輩出,近些年更結合中醫與自然醫學理論的興起,將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已逐漸成為研究氣功者,或實練氣功的修習者越來越熱門的方向。


    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嗣涔與國科會生物處自從1988年開始推展生物能場(氣功)的研究,國科會每年平均提供600餘萬台幣經費,支持515個研究計畫,參與的研究人員來自理工醫農各個領域,如物理、電機、光電、地球科學、生化、生命科學、醫工、中醫、醫技、神經科、精神科、內科、工商管理等等,參與的研究人力每年約有 30多人。


   生物能場的研究方向最初兩年是以氣功為主,舉凡氣功的本質,練氣功對身體之影響如脈搏、呼吸、心臟血管功能、穴道電導、神經誘發電位等的變化,以及外氣對病毒、細胞、動物器官之影響均列為研究之對象。兩年以後,研究內容擴大朝向三個方向分別進行。


   第一個方向是氣功的本質及外氣對病毒、細胞之作用,並擴展到高段氣功所出現的人體潛能的研究。


第二個方向則是研究穴位電檢儀(傅爾電針)用於診病的原理及其應用,其中涵蓋了中國傳統經絡原理的探索。


第三個方向是研究中醫把脈的科學原理,找出它與血液循環之關係;並把它用來解釋中醫藥診病及治病的原理。


目前氣功已成為生命科學的一部份,值得大家去推廣學習。


來源:http://www.canews.com/qigong_club/handbook/qigong_handbook_00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