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不用力”是學太極拳的一條重要的行拳要領。太極拳家把精神鍛煉和體能鍛煉看成同等的重要,甚至把精神修煉看的尤為重要,因而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並貫穿到行拳的全過程中。然而很多人單純的認為學太極拳是不用力的,那麼,太極拳真的可以不用力嗎?
從《太極拳使用法》中看“用力”和“不用力”對於太極拳而言都是錯誤的,也就是都不屬於太極拳。凡物體發生運動必定是有力量發生作用的。所以,從這一原理出發也可以明白練拳之肢體既運動又“不用力”不能理解為廣義的“沒有用力”和“沒有力”。以手臂而言,一般人手臂發生運動是由於肩臂局部肌肉的縮短、拉長、等長等收縮所引起的,說太極拳不用力,是不用這種以筋骨為主的明力,而是要用以氣、以神為主的內力,來去變化極快,可以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對於近代太極拳家而言,這就是狹義的“用力”;而因為凡力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傳遞,人體在某些體內反應下也能夠使腳下發生的力向上發生傳遞,這種力也可以使得手臂發生運動,這種力就被《楊氏老譜》與近代太極拳家稱為“氣”或“勁”。太極拳就是以這種“氣”或“勁”使得手臂發生運動的。具體地說:太極拳功夫越深,練拳時手臂中局部主動的力就會越小,直至真地感覺不到手臂在主動用力,別人也感覺不到其手臂在主動用力;而練拳時手臂中局部主動的力越小,就越能夠發出由腳而起的力;儘管這樣太極拳鍛煉之初、中期的人手臂局部仍還有狹義的“用力”存在,然而手臂中存在的還有“氣”或“勁”,到了中期以後則會主要是“氣”或“勁”,甚至幾乎全是“氣”或“勁”了,局部主動的用力會幾乎沒有了。
初學太極拳時,由於是邊理解拳理邊做動作,往往是顧此失彼,精神容易緊張,這是正常的現象。因此,初學者的意念主要應集中在身法、身型,步法、步型,手法、手型等規範的動作上。待動作熟練以後,思想就能做到專一,心意自然就會靜下來。只要持之以恆地修煉,功夫就會越練越深,就能達到純靜專注,氣勢騰挪,開合有致。
【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