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養身修心是關鍵
我們的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太極拳,太極拳是醫武道的結合體,練武參禪,練武入道,才是最終的目的。中國文化講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修心,練習太極拳不在一招一式,而在我們練拳時是不是用心練,是否能達到內外合一,很多朋友練太極拳,就是練習太極拳。沒有認真揣摩其內涵,只是練習套路而練套路,我見過有的人套路練了一大堆,但其中的道理一點兒都不懂,這樣練太極根練太極操沒有什麼區別。《黃帝內經》認為“恬虛無”,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可以達到氣灌四梢精神氣力備增之效。
“練習太極拳在凝神聚氣的狀態下,可使我們心情平靜”練拳先練心,佛教告訴我們萬事由心生,心生一切。因此通過練習太極拳明白練拳要練心,修身先修心,心理健康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練太極養身修心”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德者養心 得長生
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很多,如有自我意識,及心態的平衡,對社會正確認識,對自己的準確定位,以及周圍人對你的言論之正確認識。古人言:奉善必行諸惡末做“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莊子說,有修養的人“平易恬,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管子言:“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荀子也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孔子精闢指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大醫孫思邈則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巴西一位學者經三十年研究發現,有貪污受賄罪行的人,癌症、心臟病、腦出血發病率遠遠高於正常人群。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是養生的手段。
仁者養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謙遜、尊敬之義;“寬”有寬容、寬大之義;“信”有誠信、有信用之義;“敏”有勤勉之義;“惠”有柔順之義;“智”有智慧、智謀之義;“勇”即勇敢之義;“忠”有忠誠、盡心竭力之義;“恕”有仁愛、寬宥之義;“孝”為善待父母;“弟”同悌,為敬愛兄長之義。一個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鬆,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難怪《戒庵老人漫筆》記載“一士取科第不以正,然與正人相來往,外貌雖軒昂,而心中實綏,竟不一載而死”。
《中外衛生要旨》認為:“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皆仁之端也。”美國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曾對2700人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善惡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助人為樂、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壽命顯著延長;而心懷惡意、損人利己、與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美國心血管病專家威 廉斯 博士從1958年開始對225名醫科大學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因心臟病而死亡者,惡人是好人的5倍。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養心易性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但是,人生在世,難保無憂,關鍵是毋使太過、勿令太久。中醫“易性”的養心一法恰是“對症”的良方。所謂易性,即通過學習、娛樂、交談等方式,來排除內心的悲憤憂愁等不良情緒的方法。具體方法因人因事而異,如“取樂琴書,頤養神性”,或“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或“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或“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或“情志不遂……開懷談笑可解”等等。事實上,圖書、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繪畫、賦詩、填詞、雕塑、種花、垂釣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防病治病作用,擁有它們必健康、長壽。
哲理養心
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鑒。所謂“六然”,就是“自處超然”,即超凡脫俗,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寧靜致遠;“失意泰然”,即不灰心喪志,輕裝上陣;“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謂“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能擔當得起;“逆境順境看襟懷”,能承受得起;“臨喜臨怒看涵養”,能寵辱不驚;“群行群止看識見”,能去留無意。這樣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恥,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復磨煉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準、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事實上,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本職工作,講究生活品質,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因此正確的練習太極拳,理解古人通過練習太極拳而達到修心養性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目的。古人說:練拳先明理,理通拳自明。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391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