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基本概念


1.“定式”的涵義


“定式”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練過程中某一單式動作完成後的姿勢和靜止形態,它集中展現了太極拳法的總體要領。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從與它相對的另一個概念——“轉動式”(習慣上也稱“單式”)談起。以“單鞭”為例,套路動作的順序是上接前一動作“按式”,再由右轉向左完成一個完整的左右蕩動動作,最後兩臂呈一字形“單鞭式”。完成這一動作時,運動的整個過程稱為“轉動式”,而運動完成後的姿勢和靜止形態則稱為“定式”。


“定式”還有另外一種涵義,是從訓練方法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在每個單式做完之後,擺好拳架定在那裏靜止不動。當然,這種靜止是一種相對靜止,是相對於“轉動式”而言的靜止。這種“定式”是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相對靜止,穩定拳架姿勢,找到內在感覺,以達到積澱功力的目的和效果。因此,這種“定式”也被稱為“樁功”。還以“單鞭”為例,轉動式完成之後,並不急於做“提手上勢”,而是有意靜止一段時間定在那裏,這可以說是個靜思揣摩的過程,然後再做“提手上勢”;接著“提手上勢”做完之後再定一會兒,以此類推,從而達到最佳的練功效果。


2.“連綿不斷”的涵義


太極拳講求“式式相連”、“連綿不斷”。如果說“式式相連”是拳勢演練套路的外在動作形態要求,而“連綿不斷”則進一步深化了“式式相連”的內在技術要求,集中體現為綿”這一特性。


與“綿”含義相同或相近的詞還有“虛”、“軟”、“輕”、“柔”、“粘”、“彈”、“長”等,都體現了太極拳特有的勁感和獨特的勁法,這就是“用意不用力”。正是這個“綿”字,使太極拳具有了不同於其他拳種勁法的特性:它不是斷的、浮的、硬的,也不是快速的、迅猛的,它若有若無、綿綿若存、沾粘連隨、滔滔不絕。就是有的拳法有快慢剛脆練法,她也是在松柔的前提下產生彈勁。如《太極拳論》所言:“十三勢者,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式相連,勢若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故又曰長拳。”也正是因為這個“綿”字,太極拳最早又被稱為“綿拳”和“沾綿拳”。


二.定式與“連綿不斷”的內在聯繫


1.“定式”與“單式”異曲而同工


太極拳在講求“式式相連”、“連綿不斷”的同時,還要求“式式清楚”。一般來說,“式式相連”、“連綿不斷”主要是針對太極拳演練過程中的“轉動式”(單式)而言的,要求動作連貫並保持均勻速度。而“式式清楚”則主要是針對太極拳定式而言的,要求在整個套路的演練過程中,每一個單式動作能夠得到清晰完整的體現。但進一步深入分析,前面提到的兩種涵義的“定式”其實都與“式式相連”、“連綿不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前一涵義的“定式”要通過連貫勻速的“轉動式”(單式)來達到最終的動作形態;後一涵義的“定式”則要在穩健靜謐的相對安定靜止狀態中尋求“連綿不斷”的內勁貫通感,這也是太極拳真正意義上動靜互根的體現,即“動中寓靜”、“靜中求動”,其動靜機勢之潛轉妙韻要存乎一心。可見,“式式清楚”的“定式”不僅與“式式相連”的“轉動式”(單式)相輔相成,而且是異曲而同工——“異曲”是動作狀態有所不同,“同工”則體現在“連綿不斷”的技術要求必須貫穿始終。


2.“定式”體現了太極拳法的風骨


太極拳的“轉動式”(單式)和“定式”既有獨立城體的一面,也有密切依存、默然法成的聯繫。這就像練習書法一樣,楷書要表達好字體的結構特點及書寫的規範性,好比是太極拳的單式和定式的動作外形,要“明規矩而守規矩”,這是進一步練好書法的根基;行書是建立在楷書良好基礎上的意趣昇華,使字或字字相連間意氣連貫如行雲流水,其要點是“脫規矩而和規矩”;而草書又是書法的神行,以大道至簡的筆墨道出了書法文化的精髓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太極拳法亦然,“由招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其修階亦互為基礎而相映成輝。因此說,“轉動式”(單式)和“定式”都好比以不同的書體寫字,而“連綿不斷”則是貫穿其間的共同筆法要求,是拳法、書法風骨的體現。


說到風骨,不同拳派有著不同的特色,不同特色體現著不同的風範、風格和風骨。風範是一種氣度、氣概,它依託風格而高於風格,含有精神上的無限神往和超脫,她與一個人綜合修養程度有關;風格是在遵循一定規範法則、久而久之形成的習慣,如陳氏太極拳的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楊氏太極拳的舒展大方、連綿不斷,武氏太極拳的動作舒緩、姿勢緊湊等,不同拳派都有其獨特風格;風格的形成是基於各派宗師的風骨特點,風骨是形的氣質體現,骨架正則拳架正,骨骼順則拳勢順,骨順則氣順,氣順則又能生髓養骨,骨氣足則盡顯健康的精神面貌。


因為拳架的定式形象體現了拳架風骨的形質,故武術家或練家們歷來都十分注重定式的訓練和修煉。如我國極為珍貴的第一套太極拳照片——一代太極宗師楊澄甫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所留下的拳架照片就能說明這個問題。1931年,當楊澄甫拿著他1925年的拳架照片看時,曾不無感慨地說:“且翻閱十數年前之拳架,又複不及近日。於此見斯術之無止境也。”因此在杭州又重新拍了拳照。此時照片已明顯看出楊澄甫拳架的勁勢端莊、渾厚飽滿,武藝已臻純青,充分體現了楊派太極拳獨特的風骨、風格和風範。據說,一些日本人對楊澄甫拳照進行了專門的力學分析後認為:“此拳架若略動一處即失中正。”可見楊澄甫那時的拳藝已渾然天成。這些照片,加上所配文字說明,就成為後學者研究楊派太極拳的經典範本。由此可見,注重定式風骨修練的意義十分重要。


三、行拳中“定式”與“連綿不斷”的技擊關係


1.在“招法連成”中體現各定式間的“連綿不斷”


由於太極拳的本質在於技擊性,因此每一單式的定式形態中,既包含了拳架動作的轉換完成過程,也包含了技擊的技術要領。與人對決,一招定乾坤自然最好不過,但在實踐中往往是幾個技術動作連在一起方能有機會制服對方,這就形成了“招法連成”的技擊動作。


以太極拳最典型的動作“攬雀尾”為例,一個單式中就包括了“掤、捋、擠、按”四個連續化發的動作。太極拳的五捶之一“搬攔捶”也包含了一搬、二攔、三捶這三個防守與進攻緊密結合的技術動作。這些都要求一氣呵成,使對方得不到喘息機會而制敵取勝。如此這般,在行功走架過程中,由一個定式技術動作的形成,到幾個技術動作的組合,再將這些動作進行有機的編排,就形成了內容豐富、意趣環生的太極拳套路。


2. 在行拳悟道中將“連綿不斷”貫穿於每一定式之中


就提高拳藝水準來講,“連綿不斷”地重複演練套路,並對每一單式反復練習揣摩,都是提高功力、練好拳架和體悟太極內涵的重要方法。


在“連綿不斷”的套路練習中,要始終貫穿太極拳“運勁如抽絲”的勁法特點。“運勁如抽絲”的勁法特點就是“意氣穩定”、“動中求靜”,要求勁勢不遲不速,動、靜、定相融互變,在松靜中以“聽勁”、“沉勁”、“粘勁”來因循拳勢間連貫不斷的變化軌跡。這種變化對每一個單式和它的定式來講,都是清楚的、到位的、嚴謹的;對於每一個定式和與其相接的下一式來講,則是舊力未盡、新力已生,從而達到式式清楚、前後連貫、勁力綿長、沉著穩靜的演練效果。比如由“按式”到“單鞭式”,當兩手由豎掌到放平前伸時,要與前式“按”勁勢相連,使已按到位的勁勢在氣息變換之間得以延長,並貫至十指指梢,其腕、肘、肩亦隨之松沉抻長;及至下一動的“左轉平抹”,兩掌左抹初動時,兩掌心先有一暗合勁,好像兩掌心撮合住一竹尺而有粘提之意,繼之再向左抹、迴旋,要有“兩手似兜泥,如撈稠糖稀”之感。如此行拳,就體現了定式與“連綿不斷”的內在聯繫,若無此內意,其拳勢必將空、浮、飄,軟滑於形,依樣畫瓢耳。


太極拳的任何一個單式都可拿來作定式練習,這也叫“樁功”。這種訓練方法更強調“靜中求動”的意識引導和體能培養,要求在“靜定”中培育心寧體松,蘊育內氣潛換,體味內外三合,從而達到更高境界。例如,在習拳人看來,練拳最難的莫過於求“松”,最難達到的就是對“松”的體悟,最難“松”的部位就是自身的兩膀和兩胯,而通過一定時間姿勢相對不動的定式練習,就可以較快地體悟到“松”的境界。因為在作為“樁功”的定式訓練中,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累,並且首先累的是兩腿胯和兩肩膀。累就想動,動就想調,這是靜極思動的自然反應,而適度的調整就恰恰起到了松活筋骨、自然舒適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定式亦是活勢,並非死樁,這叫“定中寓活”、“靜中求動”。再進一步講,能松柔則能安舒,能安舒則能靜定,能靜定則能開發自身第六感官的潛能機變意識,進而提高“見微而知著”的超前應變能力。如拳論所雲:“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從而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應物自然”的高級境界。這也就是“定中寓變”、“勁意連綿”,從而在定式中體現“連綿不斷”。因此,這種“樁功”意義上的定式訓練,對提高耐力、整合勁勢等都具有顯著效果,對開發人體潛能智慧亦具有特殊功效。


總而言之,“定式”與“連綿不斷”的關係,好比“形”和“神”的關係,好比“骨肉”與“靈魂”的關係,二者相依為命、密不可分。本質上講,太極拳就是陰陽二元對立統一、互化互濟的一種運動形式,是營造動與靜和諧融合、形與神有機統一的一種有益修煉方式。在行拳悟道過程中,只有做到動靜互根、意氣融貫、剛柔相濟,才能溫養得法,如此,延年益壽不老春亦庶幾可求也!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55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