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康戈武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楊式太極拳傳人、專家,在太極拳的實踐、研究和推廣上都卓有成績,做出了可喜可賀的貢獻。有機會身臨會場,向大家學習,倍感幸運。這要感謝會議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感謝洪日鏡老師等各位為籌備本次會議作出的奉獻,同時感謝你們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
  主持人安排我先發言,我同意了。這樣好,一是先講了好接受大家的批評,二是先講了好集中精力聆聽各位的高見、向大家學習。
  要講,總需有個題目。我想,在楊澄甫先生逝世七十周年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年頭,應該講講楊澄甫先生對太極拳發展的貢獻。因此,想到以《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為題,談談我學習太極拳的一點體會,權當是學生交的一份作業,請老師們審正。 
  一、楊澄甫定型架的含義 
  楊式太極拳的傳習者們,將署名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展示的拳架動作照,稱為楊澄甫定型架。武壇同仁們,以此拳架作為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拳架,以其拳式規格為動作標準。這一約定俗成的現象,大致是三方面的緣由促成的。
  其一,依楊澄甫先生口述練法並以他演示的拳照為插圖的書,共有三本,一是192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太極拳術》(署名作者陳微明),二是1931年由文光印務館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署名作者楊澄甫),三是1934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署名作者楊澄甫)。楊澄甫先生于1936年逝世,《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是楊澄甫先生在世時的最後作品。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顧陳子(陳微明)之書,僅述單人練習之程式。且翻閱十數年前之功架,又複不及近日。楊澄甫先生從技術體系和功架拳照兩方面認可《太極拳體用全書》優於以前著述和拳照。加之《太極拳體用全書》是蓋棺論定之作。因此,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楊澄甫定型架,是自然而然的歷史性論斷。
  其二,楊式太極拳自楊露禪初創,經其子徒輩努力修善,至其孫楊澄甫,集三代人實踐和研究成果修定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楊式太極拳的傳統特色,又在民眾中得到了頗為廣泛的推廣和普及。楊澄甫先生在《自序》中敍述當時太極拳的傳播情況時說餘始則授徒舊都,……更南走江淮閩浙問。……曆十餘年,而太極拳之風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粵水之濱,習之者亦大有其人矣。楊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學基礎,又經實踐驗證,受到傳習者的青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奠定了楊澄甫定型架作為楊式太極拳基本拳架的基礎。
  其三,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依據,修定出版了《楊式太極拳》(85),創編出版了《簡化太極拳》(24)。這時作為國家體育(武術)行政管理部門,確定以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展示的拳架,作為楊式太極拳的標準拳架,並以其拳式規格為動作標準。 
  二、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 
  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久遠的學術意義。
  從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方面看,歷經了19世紀末列強侵掠的華夏有識之士認為,國運衰弱,與國民體質衰弱有著直接的關係。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為精武會十周年紀念特刊《精武本紀》作的序中提出,弘揚技擊術(武術)于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他還相繼題留了尚武精神”“強國強種等墨寶。曾任西北軍代總司令的張之江認為國家之所以衰弱,完全因為我們把與國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在不競爭不能生存的二十世紀舞臺上,武化與文化是應該並重的要救中國,決不是單單空談文治所能達到目的的。一定要使全國的國民奮武、講武、競武,才有希望。於是,提倡尊武術為國術。稱武術為國術,強調練習國術的大目標,就是強種救國。並于1928年發起成立了由舊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直接撥款的中央國術館。他告誡中央國術館同志說:本館最大之使命在謀身體之強健,務期達自衛生存、強種救國之目的。(見《張之江言論集》)。全國各省、市、縣,大多根據政府的文令成立了地方國術館,而且由省長兼任省國術館館長、市長兼任市國術館館長、縣長兼任縣國術館館長。這樣的社會背景,需要各種門類的武術技藝,作為練習內容進入國術館,進入社會武術活動領域。楊澄甫定型架問世,既適應了社會的這一需求,也起到了這方面的作用。
  當時,在社會重視體育鍛煉價值、宣導發展體育運動的呼聲中,出現了體育的土洋之爭。所謂洋體育,泛指從西方舶入的體育運動項目。所謂土體育,泛指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固有的民族形式體育運動。一些洋體育土體育的提倡者,相互質疑,甚至相互貶毀。這裏,不去評述誰是誰非,也不想涉及爭論的結果及爭論的延續。我只是感到,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在這次爭論期間出版發行,客觀上通過太極拳的特點,展示了土體育洋體育的區別。例如,太極拳有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特色,以身心放鬆和柔勻緩慢相結合的運動特徵,以自然呼吸和腹式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氧代謝方式等特點。這些特點區別於洋體育以西方文化為基礎,運動時身心緊張且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其呼吸方式以無氧代謝為主等。這三方面不同,鍛煉的價值當然也不會相同。如果拋開兩者在健身層面的效果,單談文化基礎的教育作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土體育,還有著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因此,《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其披露的楊澄甫定型架,凸現了土體育的特點和鍛煉價值,增加了土體育洋體育爭奪生存空間的實力,增強了土體育洋體育並駕齊驅的信心,也為土體育洋體育一道展示世界體育的全貌增添了風采。
  從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方面看,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具有里程碑似的意義。作出這樣的評價,起碼有三個理由。
  其一,白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其三,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後的1936年,中國武術隊隨參加第11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到德國表演。表演節目中就有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的集體太極拳。近50年來,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發佈推廣的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綜合太極拳競賽套路、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用於普及和競賽的套路都是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編定的。這是楊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傳習者自發傳播,進入了由國家組織推廣的新里程。 
  三、楊澄甫定型架給我們的啟示 
  思考楊澄甫定型架的定型基礎、定型過程以及定型以後產生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獲得了一些啟示。這些啟示可以歸納為拳架發展要走標準化的路、制定拳架標準必備的條件、規範拳架須融體用明理法、和而不同自立於世界體壇四點。 
  ()拳架發展要走標準化的路
  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後,極大地促進了楊式太極拳的發展。其原因在於通過定型,定出了標準。《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將這個標準稱為常度。作者在《例言》中說:太極拳之主體,貴在動靜有常。故練時舉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運動之輕重,進退之伸縮,氣息之宏細,顧盼之上下左右,腰頂背腹之俯仰,須知各有常度。知道了常度,也就是明確了標準。傳授者都按一定的標準去教,練習者也都按這一定的標準去練,就能將一定拳架和拳式保持著一定的標準傳承下去、傳播開來。而今,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拳式標準編制的(24)簡化太極拳,普及到了世界各地,但各國各地練法一致。在舉行北京天安門廣場萬人太極拳集體演練、海南三亞萬人太極拳集體演練等活動時,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練習者,不需事先進行排練,集合起來就能隨著簡化太極拳的音樂韻律整齊地進行練習。體現了拳架標準化,對於普及傳播、相互交流、集中比較(比賽)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注重標準化是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準則。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全球化發展,都是以標準化為基礎的。產生于昔日農耕文明環境的武術,多以家族傳承、分散練習和個體練習為主要形式,大多缺乏標準化定型架。各拳種的發展,應借鑒楊式太極拳的發展經驗,制定出本拳種的定型架,走標準化的發展道路。
  談到定型架”“標準化,雖都含有繼承和遵循的意思,但與百花齊放、發展創新卻是相互統一的。定型拳架所包含的技術標準,是這一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是基因。同一拳種流派內的百花齊放,是在保持該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保持有該拳種流派基因的不同運動風格的繁榮。發展創新也是在保持該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亦即保持有該拳種流派基因的基礎上的創新。如果丟掉了該拳種流派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喪失了該拳種流派的基因,這樣的,不是同一拳種流派內的花;這樣的創新,是沒有根基的變異。總之,同一拳種流派的傳習人,在遵循該流派共同的基本標準的前提下,可以也應該去發展自己的個性風格。可以以原有的基因為種子,培育出新的成果。 
  ()制定拳架標準必備的條件
  分析楊澄甫定型架形成的過程,可以看到楊式太極拳定型架之所以由楊澄甫完成,有著一些耐人尋味的原因。
  首先,楊澄甫(18831936)自幼日見父輩習練太極拳,受家學薰陶。稍長,即隨父健侯習拳,並得伯父班侯的指授,繼承了楊氏祖輩的拳學精要。不滿20歲時,已開始助父教拳。一邊教學、一邊練拳,迅速提高了他的個人拳藝和教學水準。
  楊澄甫的弟子很多。其中有的年長於他,或相差不多。如牛春明(18811961)、田兆麟(18911960)。這兩位本是從楊澄甫之父(健侯)學有所得的高手,受命拜澄甫為師繼續深造。有的是文武兼修的帶藝投師者,例如,三位採用澄甫拳照、依澄甫公口授筆錄整理成專著的執筆者,就是這樣的高手。其中,1925整理出版《太極拳術》一書的陳微明(18811958),於1902年考中舉人,曾任清史館纂修;並于1915年拜孫祿堂為師,練習過形意拳和八卦掌。1931年整理出版《太極拳使用法》的董英傑(18971961),自幼文武兼修,先從劉瀛州學三皇炮捶,又從李香遠和李增魁學過,隨後才拜楊澄甫為師。1934年整理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的鄭曼青(19011975),精通詩、書、畫、拳、醫,世稱五絕大師,曾被多所大學聘為教授。
  此外,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出版之前,楊澄甫繼在北京授徒傳藝後,以早期弟子為助教,巡迴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以及廣西、福建等地。親自將楊式太極拳傳播到了祖國各地。
  綜上所述,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楊澄甫本人拳藝精湛、教法老道,依其口授整理成太極拳專著的三位執筆者,都是文武雙全且有其他武術基礎的文化大家。可以說,由他們聯手以早先之作為基礎修訂成《太極拳體用全書》披露的楊澄甫定型架,有著較高的學術性。其二,楊澄甫有著深厚的家學基礎,而且集中了楊氏三代及其傳人的練拳和傳拳經驗,使得楊澄甫定型架在楊式太極拳架中具有較為廣泛的代表性。其三,楊澄甫經過多年的教學,對不同物件的教學、在不同地區的教學,又經過兩次撰述專著的體會,修訂成的楊澄甫定型架,適合在民眾中普及,具有較高的可行性。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後,顯示出的權威性,大致就是由於其以較高的學術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綜合形成。可以說,這三性,是制定拳架標準必備的條件。具備了這三性才能制訂出一個拳種流派的定型架 
  ()規範拳架須融體用明理法
  從楊澄甫定型架問世來看,規範一個拳種流派的定型架,並不僅僅是將一個套路畫成圖、配上說明就能草草了事的。定型是一個體系的定型。這個體系,不僅要有技術,也要有理論。不僅要有單人練法,也要有對手練法。在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在技術方面,除了楊式太極拳單人練習套路外,還介紹了推手的練習方法。在理論方面,收入了楊澄甫口述、張鴻逵筆錄的《太極拳之練習談》、陳微明筆錄的《太極拳說十要》,此外還附錄了一些前人的太極拳短文。
  值得今天的傳習者注意的是,《太極拳體用全書》披露的楊澄甫定型架的動作說明,是以與人交手時的攻防方法進行描述的。使得J太極拳的體、用和理法較好地融入拳架和拳式了。 
  太極拳的動作標準,來源於攻防格鬥技法。如果不懂得動作的技擊含義,不明白動作的攻防作用,就搞不清動作的正確標準,判不明動作的正誤,找不到規範動作的方法。比方說,24式簡化太極拳中的野馬分鬃和攬雀尾的就很容易混淆。但是,你只要把它們的用法搞清楚,明白前者的力點在前臂的拇指一側,後者的力點在前臂的掌背一側,就容易搞清兩個動作間的區別了。
  《太極拳體用全書》強調健身,並通過《自序》說明,習練太極拳的目的是衛身救國,自當以救弱為急務。強調每個動作的使用方法,說明太極拳的自衛效能和健身結果,都是練習具有攻防作用的拳架獲得的。
  太極拳成為當今流傳最為廣泛的武術項目,除了它的運動特色外,還在於太極拳的傳授始終注意既練單人套路,也要練雙人推手。教學和訓練中始終保持練打結合、體用兼備。
  目前,在太極拳段位考試中,只考個人單練。我們正在考慮太極拳傳播的經驗,把練架與推手結合起來。比如說,一至二段只考一個單人練習的拳架,到三段時加試定步單推手,到四段時加試定步雙推手,到五段時就加試活步推手,到六段就是放開了的散推手。層層遞進。到考七段以上,我們就講貢獻了,看你對太極拳的發展有多大的貢獻。 
  ()和而不同自立於世界體壇
  自西方體育舶人後,西方運動項目(奧運會項目)一直處於主流體育的地位。以武術為主體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曾經在文化的新舊之爭、體育的土洋之爭中,被視為舊的、土的一方,被生存危機籠罩著。在尋求土洋並行、土洋融合的出路時,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採取了和而不同的態度。楊澄甫定型架沒有用西方體育的原則來改變自身,《太極拳體用全書》也沒有把西方的運動理論硬搬進去。我以為,和而不同是太極拳,也是整個武術自立於世界體壇的出路。
  前面說過,太極拳有著區別於西方體育項目的運動特點和健身價值。這是太極拳自立於世界體壇的基礎。失去了自身的運動特點和健身價值,也就失去自立於世界體壇的基礎,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價值。
  太極拳要發揮自身的特點,自立於世界體壇,有許多事要做。
  例如,要尋求更好的推廣形式,進一步發揮太極拳的健身價值。24式簡化太極拳的創編和推廣,極大地促進了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目前,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認為太極拳動作數量多,學起來像背書一樣,很難記住。我們可以考慮,把太極拳鍛煉內容的編排與太極拳的健身作用結合起來。王新午先生曾經以倒口肱作為治療和預防肩周炎的動作。類此,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健身作用,將太極拳動作編組成運動處方似的短套,習練者有目的地選學、選練。目的性強、練習積極性高,套路短小,易學易記易練,易於迅速取得可喜的鍛煉效果。
  又如,要宣傳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和追求和諧的教育作用。太極拳的鍛煉價值,不僅能健身,還有很好的文化教育作用。太極拳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的規範下,形成了單人練習時要內外相合的自身和諧觀念;與人推手時,要粘連黏隨、舍己從人的與人和諧觀念。這樣的鍛煉形式,能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做出奉獻。
  再如,要把建立楊式太極拳品牌提上議事日程。楊澄甫定型架曾經以其學術性、代表性、可行性和權威性,發揮過品牌作用。而今,是繼續應用這一品牌,還是推出新的品牌?值得我們大家思考。
  另外,要正確對待推動太極拳競賽套路進入奧運會的問題。奧運會是當代世界體育的主流,各種尚未進入主流層面的項目,都力爭要進去。為進入奧運會而新編的太極拳比賽套路中,有一些難度動作”——騰空旋轉跳躍動作、落地接做單腿獨立動作或下勢動作。這類動作落地時,有著很強的慣性。慣性力傳到膝關節時,由於膝關節在直立時不能扭轉、彎曲時可扭轉的幅度也很小,必然造成膝關節扭傷。競技體育以爭奪金牌為目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以損害健康為代價的。競賽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區分高下,運動員是否受傷似乎不在主要考慮之列。參賽者為了完成好這類難度動作,大多一上場先完成難度動作,丟掉了行雲流水,看不到緩慢柔和,失去了太極拳的松靜自然。以東方文化為特色的運動項目要進入以西方文化為特色的奧運會,必然會損失一些固有的文化因素,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個人的態度是,力爭進入奧運會的目標要繼續努力,但要推入奧運會的項目,僅僅是武術中的幾個新編項目。我曾經把武術和奧運會比喻為兩棵生長在不同文化圈中的大樹,我們可以從武術這棵大樹上取下一枝來嫁接到奧運會那棵樹上去,讓它吸取奧林匹克文化改變為與奧運會項目相似的專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幾個新編武術項目推入另一個文化圈、另一個運動領域,而我們武術這棵大樹本身還要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按照自己的個性生長。只要我們按照和而不同的思路努力下去,借鑒著奧林匹克的成功經驗,保持著自己的個性特徵,與之在世界體壇中共同發展,就能為真正反映全球體育的風采作出中華民族的奉獻。
  從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到今天,楊式太極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了武術中的顯學。這與有的拳種流派發展不力、有的拳種流派已然銷聲匿跡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是我這篇短促的發言所能包括的。我願與大家一道繼續思考這個問題,以期從中探索出有助於促進其他拳種流派發展乃至推動整個武術發展的規律。


【網路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