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有很多人問我,楊氏太極拳傳統85式和103式之間有什麼不同?其實兩者是同一個傳統套路。是一代宗師楊澄甫晚年定型的拳式譜。較之早期拳譜在練法、用法上有較大修改。誠如楊公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所說:“翻閱十數年之功架,又複不及近日。”“非複昔日流傳歸觀。”楊公澄甫不斷改進拳技,適應時代實際需要,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現試就有關部分淺析如下。
一、 比較
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85式
(一) 套路相同,拳勢相同,拳式計數不同。
1、 手揮琵琶後第9式左右接膝拗步為1式。
2、 轉身左蹬腳後第33式左右接膝拗步為1式。
3、 肘底看捶後第17式左右倒攆猴為1式。
4、 金雞獨立後第59式左右倒攆猴為1式。
5、 單鞭後第28式雲手為1式
第55式雲手為1式
第70式雲手為1式
6、 高探馬後第31式左右分腳為1式
7、 斜單鞭後第49式野馬分鬃為1式
8、 下勢後第58式金雞獨立為1式
9、 第85式收勢為1式
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103式
1、 左摟膝拗步、右摟膝拗步、左摟膝拗步分為3式
2、 左摟膝拗步、右摟膝拗步分為2式
3、 右倒攆猴 、左倒攆猴 、右倒攆猴 分為3式
4、 右倒攆猴、左倒攆猴、右倒攆猴分為3式
5、 雲手(一)雲手(二)雲手(三)分為3式
雲手(一)雲手(二)雲手(三)分為3式
雲手(一)雲手(二)雲手(三)分為3式
6、 右分腳、左分腳分為2式
7、 左野馬分鬃、右野馬分鬃、左野馬分鬃分為3式
8、 右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分為2式
9、 收勢和還原分為2式
(二) 著作、作者、嫡系傳承。
1、《楊氏太極拳》專著(85式)1963年出版,為楊氏太極拳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2、傅鍾文演述、周元龍筆錄、顧留馨審定。傅鍾文(1903-1994)楊氏太極拳名家。9歲起隨楊兆鵬學練太極拳,並得楊澄甫盡心傳授。生前為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1998年在中國國際武術節上被授予“武術貢獻獎”。
3、傅鍾文之子傅聲遠(1931—)楊氏太極拳傳人。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上海精武體育會教拳。1986年移居澳大利亞,於珀斯創建永年楊氏太極拳社任社長。
傅鍾文之孫傅清泉(1971—)楊氏太極拳床人。少年時作為專業運動員參加國內外武術比賽,多次獲得太極拳冠軍。在海內外廣泛傳授太極拳,學生成績突出。中央電視臺曾為其拍攝教學片。
1、《楊氏太極拳、劍、刀》專著(103式),1992年出版,為初學者初級教材,配有VCD彩像、口令音樂。由作者親自主講。
2、楊振鋒(1926—)作者,楊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三子,當代楊氏太極拳代表人物。深得楊澄甫太極拳精髓,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太極拳傳人。為山西省楊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楊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掌門人。
3、楊振鋒長孫楊軍(1968—)楊氏太極拳傳人。自幼隨祖父學練楊氏太極拳。任山西省楊氏太極拳協會常務副會長。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外授拳。1999年在美國西雅圖創建國際楊氏太極拳協會任會長。開辦太極拳學院。2009年在美國納什維爾市組織舉辦國際太極拳高峰論壇暨國際楊氏太極拳協會成立十周年,活動期間,確立楊軍為傳統楊氏太極拳家族第五代掌門人。
(三) 拳勢練法、用法
1、 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
2、 凡是轉身動作,都是“實腳(腿)碾轉”練法。即體重架在一足上,在轉向撇(扣)腳和上步時,都不能移動重心
例:攬雀尾過渡到車鞭。由按勢向左轉兩手往復平抹時,重心不變仍在右腿,右腳跟 為軸,右腳尖微翹,儘量內扣,身體左轉……
左摟膝拗步轉右摟膝拗步時,左弓步重心不變,左腳跟為軸,隨轉身左腳尖外撇,抬右腿邁步時重心還在左腿沒有變,直到腳跟落地後,重心才逐漸右移。
3、 這種“實腳碾轉”練法,套路中有30多處,內涵“拳樁合一’,實腳碾轉,相當於練樁,不必專門練站樁。實腿負擔重,久練可增強腿部力量,增加下盤功力。實腳碾轉,收沉實腿之胯能很快地使勁起於腳跟。重心不後移,原地轉變方向使動作快捷,進攻時可令人防不勝防。如果後坐倒換重心會貽誤時機,被動挨打。(實腳碾轉前進一步為5秒,虛腳碾轉前進一步為8.5秒。)“實腳轉換時楊氏太極拳正宗與否的試金石或分水嶺。”
1、 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2、 在動作轉換方向時,不是以實腳碾轉,而是要求移動重心,將實腿變為虛腿後,腰帶虛腳碾轉
由前式按式向左轉,兩手往復平抹時,重心向後移坐左腿,使右腳掌微離地面,右腳跟為軸,隨腰帶動右腳,右腳掌儘量裏扣……
身體略向後移,重心移到右腿,左腳掌為虛,稍離地面,腰帶左腳掌向外撇出。重心再移動到左腿,使右腳離地向前邁步,右腳跟落地後重心逐漸右移。
3、“這種虛實轉換法,對減輕膝關節磨轉的負擔有良好的效果。實腿磨轉轉法,練久了可能會損害膝關節的功能。練楊氏太極拳的人膝關節應越練越輕靈,越練越靈活。人的膝關節是比較脆弱的地方,必須運動得當,主意保護,否則練出毛病,不能大成。這種兩腳由實變虛,腰帶虛腳腳掌轉動的練法貫徹到套路中去。這樣的練法是楊家祖傳。”(楊澄甫次子楊振基口述,嚴翰秀整理《楊澄甫式太極拳》1996年第二次出版修訂本第34頁)
二、 綜合
百年來楊氏太極拳歷經第一代楊露禪從師陳長興學陳氏太極拳,後來自己創立楊氏太極拳,的“創拳”;第二代楊班侯武功高超,名滿京城,打出“楊無敵”之威,的“打拳”;第三代楊澄甫在楊氏太極拳架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修改與加工,使整套拳架開展,更加柔和平易,興功輕靈灑脫,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的“改拳”;第四代楊澄甫四個兒子,楊振銘、振基、振鋒、振國,都是楊氏太極拳傳人,分別在國內外的“傳拳”,成為中國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國家体委編定的一些普及推廣性套路大都取材于楊氏,因而流傳最廣。
楊露禪、楊班候、健候(楊澄甫之父)、楊少候(兆熊之哥)三世代的拳譜拳勢史料記載竟然無存,只有楊澄甫(兆清)所傳拳譜拳勢尚存一二。即1932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近于第二代傳統拳勢原譜,其練法為楊澄甫晚年初訂拳勢譜;1934年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目前社會上廣泛流傳遞拳譜,其練法為楊澄甫晚年定型拳勢譜。
楊澄甫從早年拳勢練法,晚年初訂拳勢練法,到最後定型拳勢練法之形成,事因早前拳架塊,且實戰性強,容易刺激人的自負好戰心理,造成他叔叔楊班候傷徒傷親和自己早亡,還有他哥楊少候與楊班候事異果同的教訓,遂將實戰性極強招式功架、練法,逐漸改去,倡導其太極拳的養生性,既有利於武術愛好者研習,傳技藝精進,又適合廣大群眾習練,以強身健體,宜於推廣傳播,也就因此,楊澄甫被譽為楊式太極拳傑出的承前啟後的大家,為太極拳普及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楊澄甫晚年初訂拳勢譜《太極拳使用法》做了進一步修改與加工成為定型拳勢譜《太極拳體使用全書》,主要是改難為易,改“實腳碾轉”為“虛腳碾轉”,注重安全,注重養生。試舉例如下:
例一,《太極拳使用法》拳架套路中,進步栽捶後緊接“翻身二起腳”,“左右披身伏虎”的練法,對於年長者、體弱者、無腰腿基本功夫者不易習練,且有摔跌危險。故《太極拳體使用全書》將“二起腳”棄去不用,而以“右蹬腳”替代之。單又顧慮到進步栽捶後即練翻身右蹬腳,初練者仍不易穩定身法重心,於是加進翻身撇身捶,進步搬攔捶,以緩和右蹬腳。定勢後又以左右打虎式代替左右披身伏虎。如是既穩當又安全。(《太極拳研究——楊氏太極拳篇》第85、87頁)
例二:《太極拳使用法》轉身撇身捶、白蛇吐信之練法,由前勢扇通背式(直接)左足光往向內轉移(重心未作移動)。《太極拳體用全書》改為“將左足向右偏移轉坐實,右足變虛(有重心移動過程)。又,轉身十字腿,改為右蹬腳練法,並在高探馬變掐十字手後,將“轉身兩手臂繞至右側時,提起右腿蹬出”改為“上身後收,左足尖向右轉移,同時兩手成斜十字形身體轉向背向時,右足提起蹬出。”這些都說明將“實腳碾轉”改成了“虛腳碾轉”。最為明顯的是,由攬雀尾按勢向單鞭過渡時,《太極拳使用法》的練法是,右腳重心不變,以右腳跟為軸,右腳尖微翹,儘量內扣,身體左轉……。而《太極拳體用全書》是這樣寫道:“由前勢,設敵人從身後來擊,我即將重心移在左腳,右腳尖翹起,向左側轉動……。”傅鍾文在1963年出版的《楊氏太極拳》專著,對此是這樣寫的:“重心漸漸移左腿,身體左轉的同時,右腳尖微翹,以右腳跟為軸,隨轉體腳尖儘量裏扣……。”並附圖解十八。這兩篇著作都已經改成了虛腳碾轉的練法。但傅鍾文平時教學生都是實腳碾轉法。因此該書以出版,曾引起“十八圖風波”(見《楊氏太極拳詮釋——練習篇》)。傅鍾文即主動聯繫負責審校的顧留馨,慎重提出要求更正。然而因此書在技術方面是根據《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架式為基礎(《中國太極拳辭典》第445頁)等種種原因而未能糾正。
傅鍾文9歲(1912年)就在楊家學拳,到1928年協助楊澄甫在上海教拳,這都還是楊澄甫晚年初訂拳勢譜前的“實腳碾轉”練法。楊振基、楊振鋒幼年隨父學拳,都已是其家父晚年定型階段的“虛腳碾轉”練法了。所以。對“實腳碾轉”和“虛腳碾轉”,不能說誰對誰錯,更不宜說“實腳(腿)轉是楊氏太極拳正宗與否或分水嶺”,只不過是“實腳碾轉在前,虛腳碾轉在後而已。它們雖有區別,都是真正的楊氏太極拳。這正好給練習楊氏太極拳者根據自己的愛好,身體基礎,年齡層次及練拳目的進行科學的選擇。
【網路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