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盡性立命    十一、動作準確     二十一、己不盲動


二、陰陽平衡    十二、呼吸自然     二十二、意識主導


三、中正安舒    十三、上下一致     二十三、動靜適機


四、虛靈頂勁    十四、有形無形     二十四、靈活多變


五、重心穩固    十五、隨曲就伸     二十五、舍己從人


六、周身舒松    十六、不散不滯     二十六、化打同施


七、弧形圓轉    十七、不丟不頂     二十七、科學深探


八、虛實清楚    十八、無過不及     二十八、德為技先


九、神形一致    十九、內外相合


十、運動對稱    二十、曲蓄有餘


詳解


一、   盡性立命


柳華陽真人撰《慧命經》敘中講:“漏盡圖至決疑凡十有四其言曰,不識性命則大道無所成。從古佛祖莫不由性命為修煉。修者,以破而補圇。煉者,以火而化物。火非風則不灼物,無所則失居,是故至人參乎大道,修乎性命,風火與物而同用,心腎相合即是性命合一。性者,根於心,心動則火也。命者,根於腎,腎動則水也。火入于水中則慧命不致外耗。以風吹火,變化而成真種,修真種而成舍利,此其大指也。


上文可知,性根於心,心動生火,燃燒不息。命根于腎,腎動生水,潤物旺存。風則德、道、經、技也。風吹火而融于水,慧命化為真種,大指顯也,“仙人”則成真長壽也。


自古至今,佛家、道家、釋家都強調修煉,能成為長生不老之人,其實他們也只是想通過修煉成為長壽之人。


練太極拳,首要目的是修神養性,強魄健體,益壽延年。太極拳的松靜沉穩,自然柔順,中正安舒、虛實清楚,用意不用力,等等都是為性命而修煉,修煉為性命。因此太極拳修煉者應視太極如命,要活到老,練到老,探索到老,力求將拳技達到最高境界,自身長壽可期也。


二、   陰陽平衡


萬物而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有太極斯有兩儀,故太極為陰陽之母。太極拳著著勢勢均含一“”環形,其動而陽,其靜而陰,及剛柔進退等均與易理無異,故得假易理以說明之。中國舊日學說,諸凡事物均以陰陽喻之,故陰陽無定位。太極之為陰陽亦然。如拳勢之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出手為陽,收手為陰;進步為陽,退步為陰;剛勁為陽,柔勁為陰;……。凡此所喻,無論遇如何變化,內皆含一“”環形。故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陰陽均衡必須遵循也。


三、   中正安舒


中正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重心穩固也。頂頭懸則自然中正;松靜則自然安舒。穩如泰山,自然能支撐八面,運轉自如。


四、   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使精神飽滿。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僵,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頂勁之意。沒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盤架子及推手皆須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五、   重心穩固


重心穩固乃中也,正也,是人性命生理所需要,何況習武之人!太極拳論中“靜如山嶽”之句,說的是用功日久腿下有根,站立如山,人力不可動搖。《太極十三勢》裏的最後一勢為“中定”,即中心,講的是重心穩固,沉重不浮。因為自身穩固是戰勝敵手的第一保證。


六、   周身舒松


太極拳論雲:“用意不用力”。周身舒松,即為實現用意不用力。練拳時,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拙力,以防意氣滯留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古人雲:溝洫不塞而水流,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果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達至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也。


七、   弧形圓轉


太極拳論講:“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其言立如平准者,有中正安舒,虛靈頂勁之意;活似車輪者,以腰為主宰,無處不隨腰運動圓轉,此乃太極技術之高竅矣。拳論中還講:“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其言為靜也。“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此言其動也。腰為一身之樞紐,腰動則先天之氣如車輪旋轉,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也。因此,練拳特別注意弧形圓轉,實現靈活自如。


八、   虛實清楚


太極拳術以分清虛實,轉換虛實為主要要義。虛實能分清則轉動輕靈,毫無費力。如虛實不清,邁步遲滯,轉動不靈,站立不穩,最易為人牽動。其原則是:彼實我虛,彼虛我實。實者忽變而為虛,虛者忽變而為實。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則無不勝矣。


九、   神形一致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淨,氣斂入骨”。又說:“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太極拳以心意為本,形體為末。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腹松淨,不存在絲毫後天拙力,氣自斂入骨,其剛可知。神要安舒,體要靜逸。能安舒靜逸,應變整暇,決不慌亂。還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者,意到氣亦到,意要沉著,氣可斂入骨。功夫即久,骨日沉重,內勁增長;以氣運身者,氣動身亦動,身能便利從心。故變動往來,無不從心所欲。


十、   運動對稱


太極拳論雲,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講的就是對稱運動的整勁。上下相隨者,手動、足動,眼神也隨之動,若有一處不動身即散亂,此乃完整一氣。內外相合,乃神形一致也。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盤架子不外乎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也與之俱開。所謂合者,手足、心意也與之俱合。能內外、上下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符合陰陽相濟之理也。


十一、 動作準確


拳論中講的“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句非常清楚。頭容正直,尾閭中正,身即不偏。內心舒展,以靜待動。腰腿為立軸,膊手為臥輪,圓轉如意,自能當期八面。拳論又講:“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想使氣運身流通,必得十三勢教正無措,即技術動作準確。姿勢上下順遂,勁不矯揉,氣自能流程。姿勢順遂,心中指揮手腳當遂心矣。


十二、 呼吸自然


此處的呼吸自然是指後天之氣而言。太極純以意行,不尚力氣。後天之氣力也,其氣有盡。先天之氣神也,其氣無窮。因此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練太極是養氣之法,非運氣(後天氣)之功也。運氣,人心急,用力弩氣之練法,氣必聚於一處,放出不易,恐傷其內臟,因此,提出呼吸自然,以免其弊端。養氣則不然,人心不急不躁,平和坦然,先天氣生。靜心養性,使精氣神合一,行氣流通九曲珠。與人敵,不使膊伸直,能上下相隨,步隨身換。膊未直而力有餘,敵早跌出,此乃勁以曲蓄而有餘。


十三、 上下一致


上下一致,實為周身一致。前人總結出內外三合(總六合)之法,即指明了周身一致之要。我在實踐中體會到,哪兒不一致,哪兒散亂,意氣亦然,散亂之處乃氣滯為之處。對敵時,散亂易被所乘。拳論講的好“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此乃周身一致也。


十四、 有形無形


拳論強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有形無形深含其理。虛靜,則陰陽相合,覺敏,則剛柔互濟。敵偶動作,我無不知,我之動作,敵盡難知,拳術家所向無敵。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勝一負,人不知我,我能知人,則所向無敵。太極拳動作自然有形,但要做到有形而無形。即看似有形,摸之無形。我之形展於外,我之意隱於內,使敵不能知我,我必能知敵,我則所向無敵。


十五、 隨曲就伸


拳論中的“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為一句話。這句話告訴後人,隨曲就伸,必須與無過不及結合一體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過即逾,不及則未至;隨則無逆,就即之也。過與不及皆為失中。失中則陽亢陰睽,未能有合。太極拳于曲伸分合等處,運勁過則生頂抗等病,不及則有丟偏等病。欲求不即不離,就應隨之而曲,就之而伸,隨機應變,毋固毋我。因力與敵,以中為主。而沾連粘隨以就之,自無不合,所謂君子而時中也。


十六、 不散不滯


散、滯為太極技術之大忌。散者,內無心、無意、無神、無氣運行;形無支撐、無貫串、無整合,局部各司其政。滯者,呆濁、弩氣、神迷惘;動作過程中,虛實不清楚,分合不機宜,浮、重、抗、頂、凹、凸、偏、倚,……等等,皆會滯。冷靜沉著,心裏平和,動作時輕鬆自然,柔順連綿,虛實清楚,靈活自如,當屬不散不滯也。


十七、 不丟不頂


不丟不頂,通常與沾連粘隨一起使用,它是太極技擊時的一種用法。不丟不頂,也常與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起使用。此意是與人相粘時,隨彼動而動。彼曲我伸,彼伸我則曲,與之密合不丟不頂,也不使有稍過於不及之弊。此時應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全憑彼之緩急而我採取緩急以應之。此時的不丟不頂乃能引彼落空,達到 四兩 撥千斤之奇效。


十八、 無過不及


過即超過,不及即不到位。過與不及都為不正。不正則不能中正安舒,重心也不能穩固。不穩固怎能應敵!就運動健身而言,穩固也是必須的,穩則心態平靜,泰然置之。運動中,松靜自然,柔和連綿,虛實清楚,開合有度。調整氣血,疏通經絡,健康長壽則無疑。無過不及與隨曲就伸,沾連粘隨,不丟不頂密切關聯,則可統一運用。


十九、 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也稱內三合與外三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為:肩與跨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與外三合要時時相合,因此成內外相合。實踐證實,太極拳功夫為周身功夫,不僅是內外六個相合,其實是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的整體相合。達到完整一氣,渾然無間,太極功夫則成矣。


 


二十、 曲蓄有餘


曲非直也,蓄存儲也。拳論雲:“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養元氣(先天氣)則順乎自然。日習之,養之而不覺,數十年後,積虛為實,至大至剛,至用時則曲蓄有餘,以待發,發則沛然莫之能禦。此從蓄勁而言。從另一角度言,既與人對擊,不使膊伸直,能上下相隨,步隨身換,膊未直而力有餘,敵早跌出,就是勁以曲蓄而有餘。


 


二十一、   己不盲動


拳論中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對擊時,對方不動,我亦不動,以靜待之。對方若微動,其動必有一方向,我亦在對方之先,隨其方向而先動,對方必被擊出。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此意為聽對方之勁,蓄勢待機,機到則發。發時,勁斷而意仍不斷,必取最佳效果。


 


二十二、   意識主導


拳論《十三勢歌》中講:“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還講:“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講:“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還指出,“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矣。”以上所述,都是講意識的主導作用。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使動作虛實轉換輕靈變化,圓轉日如。用意主導動作,意之所至,氣也所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順達無滯,則得真正太極內功。如拳論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功成矣。


 


二十三、   動靜適機


拳論中講:“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變異物體之位置,或物體之方向曰動,保存或維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靜。機者,徵兆也。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太極者,其樞紐機關而已。太極拳當行功時,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未常不靜,乃其靜也。神明不測,有觸即發,未常無動。應于動時存靜意。於靜中寓動機。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動靜適機,合乎定理,亦合自然,此太極拳技術所以妙矣。


二十四、   靈活多變


前一原則提到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它不僅有舍己從人之含義,同時有靈活多變之含義。自己動作的遲速當隨對手動作遲速程度而異,方能做到隨機應變。欲識敵動作遲速,須先察敵動機,方能因應成宜,達到靈活變化。何為動機?先輩周濂溪雲:“動而未行有無之間曰機。”抓住動靜之機,做到審機應侯,靈活多變而得機得勢,無有不勝矣。


二十五、   舍己從人


拳論中講:“本是舍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太極拳技本身不自作主張,要求處處從人。正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等論述一樣,我之緩急,必隨彼之緩急而施,決不自主緩急。因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用意,我即隨彼動作方向而應之,無絲毫抵抗,故彼必被引進落空跌出。若不知隨彼動而動,即為捨近求遠。太極拳前人實踐證明: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竅,由己者則不能由己,只有從人者才能由己,此為太極科學之理也。


二十六、   化打同施


太極拳論中講:“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沾者,提上拔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不離人之謂也;隨者,彼走己應之謂也。“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此意是:一而二,二而一。化敵勁時謂之走,制敵勁時謂之粘。制而化之,化而制之。制即化,化即制也。因此,必定為“化打同施原則”。


二十七、   科學深探


太極拳術本身是科學的,從太極拳論中清晰可見。太極拳種雖各有不同,但理為一也。太極拳是中國的古老文化,它涵蓋著自然科學、醫學、生理學、力學、哲學、軍事學等等諸多方面,是中華武術之瑰寶。太極拳的奧秘深不可及,因此太極拳愛好者及其有識之士應深探太極拳科學奧秘,使太極拳技術發展之更高層次,達到出神入化境界。


二十八、   德為技先


練武人應以武德為第一尊,因為“德為武之根”。有德有技者為全才;有技無德者自然稱作技才,無德之才。因此,練武人應先修德再修技,達到“德藝雙修”。與人為善是做人之本,要以善心對人,俠義心對事,真誠心傳藝,交流心試手(切磋技藝),做“德藝雙馨”的練武人。


老子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憂。”太極拳技之無敵,為不爭耳。


唐李道子傳俞連舟的八句話: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本文來源於 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44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