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坤梁


 


五、動態含胸拔背的武術作用


太極拳之所以具有獨特的使人“終不得力”的化解與以弱勝強的發勁攻擊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開合按勢懷中抱”。而動態的“含胸拔背”就是“開合按勢懷中抱”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動態“含胸拔背”對於太極拳是舉足輕重的。而具體地說,動態的“含胸”與動態的“拔背”還有各自的擅長。


對於動態“含胸”所擅長的武術作用, 葉大密 先生在《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中寫道:“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勁的動作。” 徐致一 先生在《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基本動作》中也說:“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 顧留馨 先生在《太極拳研究》中也說:“凡是要運用化勁﹙即走勁﹚的手法都離不開含胸的輔助”。這些說法都反映了近代太極拳家是善於用動態的“含胸”作為化解手段的。


對於動態“拔背”所擅長的武術作用, 楊澄甫 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 葉大密 先生在《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中也寫道:“拔背頂勁……在技擊上是一個發勁的動作”。這些論述披露了動態拔背在太極拳發勁中所起到的重要的關鍵作用。 顧留馨 先生在《太極拳研究》中總結當時一些太極拳家所言也說:“拔背的作用是為了有利於卷勁和放勁……能使肩背部分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脊椎骨有力和富有彈性,其好處有……在發勁技巧上同腰部聯合起來能起到發動機的作用,使內勁起於腳跟,通於脊背,形於手指。”確實,這種動態的深度拔背十分有助於全身由腳而起的整體勁力通過脊背傳輸于手臂高效充分透暢的發放,在武術實際應用中效果十分顯著。由於可將全身之力透放出來,既能使手臂不用力又有力地實現 李雅軒 先生所說的“軟彈”的發勁,又有可能使手臂局部力小者勝力大者,發揮太極拳以弱勝強的優勢。


動態拔背是太極拳勁、氣傳遞包括發勁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屬於運動力學中人體中動量傳遞的一個重要的“相向運動”環節, 陳炎林 先生根據 田兆麟 先生的傳授,在《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論勁》中指出:“力為有形,勁則無形。”太極拳發勁往往手臂似乎沒有移動,如 李雅軒 先生的《隨筆》反映 楊澄甫 先生髮勁僅僅表現為手臂的一抖、一鼓或一彈,動態拔背就是這種被稱為“無形”發勁能夠形成的重要因素。2005年某日, 金仁霖 先生在上海內江公園向學生講解拳理時,應一位年齡不足30歲、頗有推手功底、體重達95公斤的年青弟子要求,一手貼於其胸部,另一手將這位學生引動使其腳的著地浮動,未見 金 老師的手有明顯的移動,這位年青人就猛地後沖約 一米 左右撞到牆面上了, 金 老師在發勁時就驟然呈現出了這種深度的拔背。 金 老師當年78歲,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一般人推動一個體重達95公斤的壯實年青人也談何容易,不要說將其發放出去了,可見 楊澄甫 先生“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之言顯然是武術實踐的總結。驟然形成的深度拔背可使體前環形的手臂和肩背就如一個充足了氣的膨脹得將要爆炸的氣球一樣產生了向四面八方的強大力量,不僅向前有強大的力量,向後也有強大的力量, 金 老師稱其為“只有後面能打人,前面才能打人”、“前面能打人,後面也能打人”,認為這是王宗嶽所說的“有前即有後”的一種體現。 金 老師當場讓舟山的來訪者體驗,確實這種驟然的深度拔背前後都能擊人。


當然,在太極拳的武術效果中,究竟是動態含胸的作用,還是動態拔背的作用是不能截然分開來的,許多情況下是共同的。驟然變化的含胸拔背還有一個特別的武術效用,那就是可以使得手臂變長。在以上所述的2005年某日上海內江公園內, 金 老師與一位也頗具推手功夫的舟山壯年人彼此右手臂相貼進攻,這位壯年人身高18左右,手臂自然比 金 老師長,然而相互進攻之際,他的手還觸不到 金 老師的胸部,而 金 老師的手倒是已經觸到了他的胸部使他後退了,原來, 金 老師在進攻之際,陡然深度含胸拔背,其胸部的一部分就如同成了其手臂的一部分從而使得其手臂變長了。太極拳鍛煉隨著水準的提高,每個拳式到結束時,動態含胸拔背的這種特殊效用會使得手的向外運動有充分遊刃有餘的感覺,這在實戰中的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太極拳獨特的變化無窮武術效果的實現,“練太極拳者不動手”、“不用力”、“以身帶手”、“力由脊發”等都是重要的因素,而如果沒有“含胸拔背”,這些因素也就不存在了。如太極拳“ 四兩 撥千斤”的化解,動態含胸必定是先於手臂動作的反應,這是因為雖然動態含胸的胸部後移僅僅幾公分,但卻因此在對方之力量將著未著之際,使得將對方當作一個球,而我繞這個球轉移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太極拳“何堅不摧”的發勁也必然有動態的拔背,不然要想發放由腳而起的勁力也是不可能的,可見動態“含胸拔背”對於太極拳是至關重要的。


六、怎樣做到太極拳動態的含胸拔背


    太極拳動態的含胸拔背實質就是如練一氣的反映。培養鍛煉太極拳動態含胸拔背的直接關鍵就是要在太極拳靜態含胸拔背的基礎上培養鍛煉使勁、氣是由腳下傳遞上來的。這就是說動態含胸拔背其實是柔的活的有彈性的內勁傳遞的反映。而這種內勁在形成動態含胸拔背中的影響越大,太極拳動態含胸拔背的功夫就是越純。而要借用體內由腳而上的內勁,就必須遵循動量傳遞中相向運動的規律,就是運動中的身體上下各部分、各環節都存在有相互的反作用。


    以倒攆猴為例,動態含胸引起一手後捋另一手前推,這動態含胸之勁力是由前腳而來的,在前腳蹬地時,身軀必須十分放鬆,身軀是被載於前腿胯關節之上後移的,也就是身軀要維持原來的空間位置具有向前的運動趨向,而前腿卻向後移,即前腿股骨頭與髖關節臼是緊緊抵擠住的,這樣,前腳因蹬地發生的力量就能通過胯關節向上傳遞;如果前腳蹬地同時身軀主動後移,前腳蹬地發生之力量向上的傳遞在胯關節處就發生間斷了。這就是說沒有前腿的向後運動和身軀的向前運動趨向這一相向運動,沒有身軀放鬆不主動,倒攆猴動態的含胸是不能形成的。


    再以攬雀尾按為例,拔背將全身整體的勁力發送於手臂,這拔背是由後腿引起上傳的,在後腿蹬地時,身軀必須十分放鬆,身軀是被載於後腿胯關節之上向前移動的,也就是身軀要維持原來的空間位置具有向後的運動趨向,而後腿卻向前移,即後腿股骨頭與髖關節臼是緊緊抵擠住的,因而由撐脊自我感覺整條脊柱上升而引起了拔背,這樣,後腿因蹬地發生的力量就能通過胯關節向上傳遞通過身軀而輸送到了手臂上。如果後腿蹬地同時身軀主動向前移動,後腿蹬地發生之力量向上的傳遞在胯關節處就發生間斷了。這就是說沒有後腿的向前運動趨向和身軀的向後運動趨向這一相向運動,沒有身軀放鬆不主動,攬雀尾按動態的拔背也是形不成的。


    動態的含胸和拔背開始鍛煉培養時,感覺局部之力所占的比例比較大,腹肌的用力也比較大,腿蹬地的力也比較大,需要有胸背部外形變化比較明顯的體驗,因而全身要做到很放鬆是不可能的,由腳上傳的力也是不可能很大的,但隨著堅持不懈的鍛煉,就能漸漸體會到全身放鬆的部分會由上至下越來越多越大,腹肌的用力和腿蹬地的力量會感覺不需要開始鍛煉時那樣大了,而由腳向上傳的力量卻會感覺越來越強大了,動態含胸拔背的體驗也能越來越細微了,比如開始只會整個胸部變化,漸漸能分辨有多部位順序地變化了,動態含胸拔背的外形變化幅度也會越來越不明顯了,這些都是太極拳功夫提高的反映。


    動態含胸拔背的鍛煉培養必須注意維持自然松淨的立身中正,具體地說,脊柱必須自然松淨地直豎,既不要持續地無緣無故地維持著深度的含胸和拔背,也不要持續地無緣無故地維持著深度的氣沉丹田命門後突,因為如練一氣需要的是脊柱的動態變化部分,如果脊柱預先就有了深度的含胸拔背和深度的氣沉丹田及深度的命門後突,哪里還會再有動態的含胸拔背?脊柱自然松淨的直豎還要求不得將脊柱彎曲和扭轉,比如有的人在雲手中向左雲時左肩先向左斜,即胸椎發生向左彎曲了;或左肩向左轉的角度比左胯轉的角度大,即腰椎發生了向左扭轉;如果脊柱發生了彎曲和扭轉,即打拳時身軀發生左右扭轉和左右彎曲,動態的含胸拔背也是難以形成的。


    無論是動態的含胸還是動態的拔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兩肩頭更加向前裹合的形態,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後移引起的,並非是兩肩主動向前移動的結果,如果沒有由下而上勁力傳遞引起的脊柱和胸骨的後撐運動變化,僅僅是兩肩主動向前移動,也即僅僅是肩胛骨外側和鎖骨外側向前移動,這樣形成的胸背姿勢是毫無武術價值的,就不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然而,現代太極拳界恰恰有不少人將這樣的單單兩肩向前合的胸背姿勢當成了含胸拔背,無疑這種主動的作法是錯誤的。


    太極拳手臂的活動就是動態含胸拔背的延續,因此太極拳習練包括推手中動態的含胸拔背,與沉一樣應該是自然地有無數次的,初練時有意識地鍛煉這種動態的含胸拔背,能有效地漸漸消除手臂上的局部用力,能漸漸體會到如果沒有動態的含胸拔背,由腳而起的勁力是不可能貫通於手臂的。動態含胸拔背能發揮其武術效果,必須有賴於自然放鬆,如果持續保持著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必然需要局部用力,就與非太極拳武術的含胸拔背沒有區別了,太極拳的武術效果就必將被削弱和破壞,所以,持續維持固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對於太極拳來說是錯誤的。在太極拳推手中,不少高手在捋化和發放對方時都會有明顯動態含胸拔背的出現,但有一些人似乎也在運用動態的含胸拔背,卻不是全身上下相隨、勁由腳起所引起的,而是胸背局部自主變化的結果,武術效果自然是不佳的,因為這種動態含胸拔背其實並不是太極拳的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太極拳的特性之一,但這不等於是絕對的、不能瞬間動態變化的,有的推手高手隨著武術化解沉肩而鎖骨外端後張,似乎出現了胸部前突,然隨著化解的成功而立即恢復原先的含胸拔背形態,這種變化過程中胸骨、脊骨並不前移,化解中胸肩的活動始終順遂而遊刃有餘,這種胸肩的活動同一般所說的挺胸是有本質區別的,不能認為是違反了含胸拔背


    動態含胸拔背的鍛煉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企圖一步到位。葉大密先生在《醫療保健太極拳十三式》中就這樣寫道: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後一步來做,避免發生偏差。徐致一先生在《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基本動作》中也說:“……可以在坐身的動作裏微微含胸以適應動作的需要,日久自然會越含越充分的……含胸不是固定不變的一種姿勢。


    必須注意,不應該刻意地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太極拳動態的含胸拔背是完成沾粘連隨與發勁的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是為了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那就成了與太極拳無關的模特表演了。太極拳中動態含胸的程度各人差異是很大的,有不少情況下不僅沒有外形變化,甚至沒有明顯的自我感覺,差不多總是基本含胸的外形;而太極拳功夫越高的人,儘管具有能夠幅度變化很大的動態含胸拔背功夫,大多數情況下,往往含胸拔背的動態變化還越小。


    太極拳動態的含胸拔背與太極拳的許多要領都有關,是諸多太極拳要領完成的一個綜合反映,不是孤立地可以單獨完成的,高品質的動態含胸拔背是必須由真意支配全身協調動作的結果。所以,太極拳動態含胸拔背的鍛煉,無論在套路練習中還是推手、實戰應用中都是與太極拳的其他諸多要領自然有機協調結合形成的。


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2/07/7445017_15535323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