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極拳中有很多兩手上下斜向相對似乎斜抱著一個球的姿勢,尤其是攬雀尾掤的開始必然是這樣姿勢的動作,現代太極拳界多稱其為“抱球”。 鄭曼青 先生的弟子 張肇平 先生在《論太極拳·圓》中則將其稱為“抱手”,說“抱手”是“楊家的不傳之秘”。很多人認為做一個“抱手”動作並不難,有什麼“秘”可言?確實,外形上做一個“抱手”的動作是並不難,然而,要使得“抱手”能夠具有太極拳“沾粘連隨”的作用,“抱手”確實是有“秘”的,而且通過套路練習的觀察,可以知道很多人是不知此“秘”的。


實際上,“抱手”這樣的動作姿勢並非太極拳所獨有,幾乎所有的拳術都是有與其相類似姿勢的,以左手為上手而言,上手高的可在右耳之側、稍低的可在右肩之前、再低的可在右肘之上;斜向相對的兩臂的距離也可開可攏,攏的可幾乎相貼、開的就像是夾著個球。非太極拳武術這樣姿勢的武術意圖很清楚,那就是上手護上盤、下手護下盤,上下兩手又都是處於攻擊待發之勢。太極拳的“抱手”雖然也不外乎這樣的武術意圖,但上下兩手有一手是由“接勁”與“沾粘連隨”來實施這種意圖的。而“接勁”就是象接藍球似地不發生撞擊地與敵人攻擊過來之手相接觸,一旦接觸立即實施沾粘連隨,使得敵人由於其自己的動作而立即形成背勢,甚至被“引進落空”。這樣的作用是所有非太極拳武術所沒有的;而且用非太極拳武術的方法做成的“抱手”是不可能有這樣沾粘連隨作用的。這就是說姿勢與作用不一定就是一回事,因此 楊澄甫 先生才說:“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


兩手圓撐之“掤”,就是太極拳古拳譜所謂的“開合按勢懷中抱”;所謂“開合按勢懷中抱”的“抱”指的就是“抱月”,也就是“抱球”。可見太極拳古拳譜已經很明白地指出太極拳始終保持的特徵性的姿勢就是“抱球”姿勢。太極拳無時不是“抱球”的姿勢,無非有時所抱之“球”大、有時所抱之“球”小而已;兩手上下斜向相對、上一手在下一手的肘之上約與肩同高的“抱球”或“抱手”則是太極拳“開合按勢懷中抱”的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形式,是太極拳“接勁”的一種主要動作姿勢,現代太極拳界所說的“抱球”指的就是這種動作姿勢。由此可見太極拳如果沒有了這種“抱球”,也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有位自稱得到過 李雅軒 先生多年書信指導者在一本書中連續用“還是不抱球好”、“再談還是不抱球好”兩文反復數說“抱球”怎麼不好,說道:“兩手‘抱球’的說法,是在對太極拳畫蛇添足,極為錯誤”、“越抱離太極拳的真諦越遠”、“遍觀拳譜,哪里要有兩手‘抱球’的根據呢”、 “‘抱球’之說不是太極拳應有的理論,應當清除”。書中所說的“抱球”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抱球”,確實有不少人誤會了“抱球”,真的將“抱球”模仿為兩手如同抱著一個大小不變的球,這當然是不正確的,然而因為有人“抱球”不正確從而將“抱球”拋棄掉,那麼,數學計算總會有錯的時候,難道人類應該將數學也拋棄掉嗎?再說外形不一定是體內反應的如實反映,有的前輩練拳含蓄,所“抱球”雖然大小變化不大,然而肢體的神經反應是變化的。這種神經反應變化是太極拳沾粘連隨鍛煉不可或缺的內容。由此可見這種認為“抱球”應當清除的說法是十分錯誤的。


對於將“抱手”稱為是“楊家的不傳之秘”,這一句話反映了三個方面的情況:其一、近代一些太極拳家對於一般的學生是不會輕易傳授如何正確學練“抱手”的,也是不可能在著作中明白寫清楚的;其二、“抱手”是否正確不在輪廓性的姿勢,在於往往不被人所注意的細微的姿勢和身體內生理性的反應,可能外形似乎完全相同的“抱手”其實是不同的;其三、只要是著眼於“沾粘連隨”,“抱手”之“秘”是可以被洞悉的,“抱手”是否正確也是可以檢驗判斷的。現以攬雀尾左掤的“抱球”為例,談談我對“抱球”的體悟:


攬雀尾左掤“抱球”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轉身時右手模擬隨人而動的運動方向是向右的。其運動軌跡就俯視看,許多人是一段圓心在後的弧。在這過程中,許多人的右轉身都是以自己身軀的中軸為軸、兩肩如車輪似地轉動。假設起勢方向朝南,這樣轉身的結果,身軀中軸幾乎仍在原來的空間位置,左肩則移向原來空間位置的前方(南方)並右移,右肩則移向原來空間位置的後方(北方)並左移。由於自己的身軀是對方主要的攻擊目標,這樣的轉身,自己的身軀始終處於對方的直線攻擊範圍之中。可見這樣的轉身要想既不主動強行用力又能夠化解掉對方的攻擊,那是不可能的。顯然這樣的“抱球”要能夠達到成功化解,力量是最主要的因素,不丟不頂的沾粘連隨是談不上的。因此這種轉身法對於太極拳而言是錯誤的。正確的轉身法只能是自己的身軀以自已身前某點為圓心弧形地移動。這樣轉身的結果,由於身軀的移動軌跡就像是圓內鍋底那樣持續向後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手臂對於對方的阻力;而自己的身軀又會在對方攻擊力的影響下移向左方,甚至自己的身軀會完全移出原來的空間位置。可見這樣的轉身法可以滿足太極拳沾粘連隨的需要,因此對於太極拳而言是正確的。這樣的轉身法從俯視角度看,兩手臂與身軀就像是一個圓,兩小臂是圓的前方(南方)的半個圓周,圓心在後方;大臂與肩背是圓的後方(北方)的半個圓周,圓心在前方;轉身時,兩小臂的半個圓周是由東經南向西順時針的弧形轉動,大臂與肩背的半個圓周則是由西經北向東順時針的弧形轉動。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這個圓並不是一個正圓。而如果想使得拳式的外形練習與實際更接近,也可以使右手腕部在被身軀右轉拖帶動的過程中向胸部靠近些,就像是右單推手的動作,從俯視角度看右手就是呈逆時針地由東經北往西的移動。由於身軀是順時針地由西經北往東的移動,因此右小臂與身軀就像是轉動方向相反的內外兩個同心圓的兩段圓周弧。攬雀尾左掤“抱球”右轉身之手與身應該是這樣的運動。


有的人雖然攬雀尾左掤“抱球”的轉身不是以自己身軀中軸為軸的兩肩如車輪似的轉,但兩小臂之前半個圓卻是圓心在身軀後方的由東經南向西順時針的弧形轉動,因此往往身軀是以肩領先地動作,肩部往往還略有右斜,或者整個身軀微有右移,這種轉身法不僅整個身軀始終處於對方的直線攻擊範圍之中,而且右肩胯極難放鬆,還避免不了手臂與對方的攻擊發生頂抗,因此這種轉身法對於太極拳而言也是錯誤的。


太極拳的“抱球”始而是“接勁”與敵人攻擊過來之手相接觸,繼而是體現與實施沾粘連隨,也就是隨屈就伸。而沾粘連隨是不允許主動的,因此“抱球”之右手是必須不用力地、被身軀的原位後撐與弧形轉動所被動地拖帶動的。這樣的練習,實用時手臂才能有給對方既沉重有阻力、又柔軟沒有頂抗地借對方的攻擊之力而動,從而實現隨屈就伸、沾粘連隨的效果。這樣的“抱球”,右手的腕部是始終處於自己胸背正中點連線之前延長線上的。從而也滿足了所有武術所遵循的“手不離中”的要求,也符合了太極拳“開展緊湊”的要求。然而,很多人“抱球”都是肩、臂主動的活動,這種主動的活動,肩、臂不可能不用力,肩、臂不可能符合太極拳要求的放鬆,肩、臂對外必然具有頂抗;而且,肩、臂主動的活動,右手極難避免不離開胸背正中點連線之前的延長線,從而破壞了“開展緊湊”。因此,這樣的練法不屬於太極拳行為,對於太極拳而言是十分錯誤的。此外,必須明白:實際應用的“抱球”,手是必須沒有絲毫主動的,是不允許主要被身軀的轉動所拖帶動的,而是必須主要借對方之力而動的。


有的人攬雀尾左掤“抱球”,雖然手臂也是被身軀的微微轉動所拖帶動的,但那是被肩所拖帶動的,手臂的被拖帶動發生了略滯後,從俯視角度看,大臂與肩的夾角瞬間發生了變尖。在實際應用中,攬雀尾左掤“抱球”的上手就相當於是右單推手的右手,而大臂與肩的夾角瞬間發生了變尖,就是掤勁發生了一定的丟失、出現了一定的“匾”,為自己的化解增加了困難,甚至無法化解。因此,這樣的練法對於太極拳而言是不正確的。正確的練法是必須在身軀的轉動之始右胸略內含,也就是右胸略向內吸,使得右胸與大臂的連接有圓弧的感覺。聯想到黑白魚太極圖,這時的右大臂與右胸就像是太極圖中橫于下方一條魚的圓頭,自己身軀的轉動就像是這條魚繞著太極圖中心倒向轉動;魚頭在由右經下往左微微轉動中其圓弧是不發生改變的。這樣的轉身,初學者領先的是脊背,熟練者領先的是腰骶部;其右肩與大臂都是被脊背或腰骶部所拖帶動的。實際應用中如果能夠這樣,對於肩臂毫無主動地隨人而動地化解對方的攻擊就會更容易,甚至感到遊刃有餘。


攬雀尾左掤“抱球”的武術效果是沾粘連隨,最理想的追求是實現引進落空。而引進落空必須在敵人被引進落空的方向不能有自己身軀的阻擋,所以,自己的身軀在右轉中應該向左移而不能向右移。然而,現在很多人在練攬雀尾左掤“抱球”右轉時身軀都是往右移,甚至右移到身軀中軸垂線完全落於右腳之上。顯然這是錯誤的。


攬雀尾左掤“抱球”身軀右轉左移,有可能左腳還要提起往左移,因此,左掤“抱球” 右轉身之勁力由右腳而起應該是主要的練法。也就是說左掤“抱球” 右轉身時即使身軀中軸垂線完全移于左腳之上,全身的重心垂線也必須落在右腳。這樣的練法,在身軀右轉左移的任何時候,任何一腳都可以靈活地提起移動,從而可以有效地避免雙重。


“以靜禦動”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特性,“無過不及”地儘量少動則是“以靜禦動”的重要表現。因此,“抱球”熟練後,“抱球”之身軀應該儘量追求少轉動少移動。有不少人攬雀尾左掤“抱球”身軀右轉45度,甚至達60度以上,並且大多是以自己身軀的中軸為軸轉動的,如果實際應用也是這樣,就是自己形成背勢了。所以,這樣大幅度的轉身是錯誤的。


雀尾左掤“抱球”的武術目的,上手是與敵人攻擊過來的手臂相接觸,下手是護衛自己並準備攻擊。可見除了兩手應該掤圓外,上下兩手形成的“球”還應該不是大小不變的。因此攬雀尾左掤所“抱”之“球”是不斷變小的,到了身軀左轉至朝南時,上下兩手應該貼近。雖然太極拳是可以含蓄地練習,但練習時所抱的“球”最好外形是有大小變化的,從而更貼近實際應用。


太極拳鍛煉從著眼於沾粘連隨出發,以上七點應該是攬雀尾左掤“抱球”所要注意的。這七點也大致反映了太極拳套路練習其他“抱球”的要求。正確地學練太極拳,就應該這樣“抱球”。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52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