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松的練法為一大練法,不可不察,大凡松之練成者多伴隨其他功成。然松的練法貫穿練者一生,貫穿太極拳的始終。太極拳之松應分為由外及內逐級而練最終由內及外。





首先要求形松,其次要求意松,再次要求意形皆松,最後神松、意松、形松。





形松者“手、肩、背”,意松者“腰、脊、腎”,意形皆松者“胯、命門、丹田”,神意形松者“骨頭、關節和韌帶”。





形之松即外形之松,表現於肩手背,即上肢,上肢不松,全身難松,故上肢之松是松之基礎,也是最難練的,為何?因不知松之感覺,松之要點,松之理也。





上肢之松應從拳架中求,要立身中正,以無極態起勢,不可使氣,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不可過,過則失於硬。此手臂之松,是基礎,也最容易感覺。故應先練之以求松之要點,以求松之理也。然後以此“感覺、要點、理”去求其他,不失為捷徑也。





此階段務以手臂之松為主要體悟,手中無一物慢慢上舉之,下落之,左右弧形均以“僅僅領起手與臂”為第一要點。然如何感覺“僅僅”二字?自然站立雙手自然下垂,此時感覺自己肩頭肌肉的鬆弛程度,然後舉臂,運動過程中注意保持雙手自然下垂時,肩頭肌肉的鬆弛程度那種感覺,但要用多大力舉起雙臂呢?答曰:以肩頭肌肉無一絲繃緊為度。力大一點肩頭肌肉便會稍有緊繃/不可;力小一點又會舉不到位/亦不可。悉心體會舉起雙臂不動肩頭肌肉、大臂肌肉,前臂肌肉均無一絲繃緊之感,亦無一絲強為之意,其感覺如同雙臂浮在水中,此為松,定式之松。





行架打拳可先尋定式之松,即每一定式均以上述要求、感覺為標準,尤以感覺為重,以養其成。形成習慣。盤架打拳此時可不求連貫完整,只求松出感覺,感覺出松,如若沒有,可重新擺出定式以求松,不必追求過程(僅此階段而言),以求兩頭松之感覺。(兩頭者:上式定式為一頭,本式定式為另外一頭)打一式也可,打十式也可,但覺肩頭肌肉緊繃,酸脹便起身活動放鬆,然後再練,切不可強行練習,強求者適得其反,切忌切記。此階段懈些無妨,只求松,但動作要到位,嬌枉必先過正。此階段最耗功夫,最耐寂寞,最索然無味,最枯燥乏味。然每日必練功一次,每次至少打拳兩遍,每一遍斷續續斷反復練習,約半年至壹年後可有小成。





小成者何意?兩頭皆是松,以松起,以松落,起於松之感覺,落於松之感覺。一趟拳中間不再斷續,一氣穿成,乃小成也。





以此基礎再練之兩頭已成便是中間,中間者路線也式由松起終落於松,中間走弧線亦是如此(如同定式松的感覺)。此階段松的是肩背,以腰帶手走出弧線,背部(腰以上,頸椎以下)脊柱兩側肌肉要保持鬆弛如同兩肩頭肌肉松之感覺,即便在脊柱旋轉時也是一樣,此階段注意力不可集中在背,但仍要找到背松如同肩頭肌肉之松的感覺,十分難練,應以腰為主宰保持手松的感覺還要分出少許注意力感覺背部肌肉鬆緊程度,此一意二用,一心二用之法。亦是分清神、意之差別的基礎練習,其關鍵在於不想而知,無感而覺,無心而成。此階段打拳行架亦可使用上一階段斷續續斷之法,其竅門在於不用腦子想,不用大腦感知,以培養先天的意識。





此階段每日練功兩次,早晚各一次,切記。因早晨為人之一天最松之時機晚上為人之一天最緊之時,此二時練功可收“松時練松,緊時練松”之功效。每次一遍拳,不可貪多,過則招損。若其他時間閒暇時可走單式,不拘泥時間場地,一舉一動皆可練習。





此階段最難練的不在於形(也不容易練)而在於一心二用之法,此意若練不出來,意松就很難了做到。悟性很重要,若定個時間大約4-6個月左右,急躁強求均為大忌。





此階段練成後打拳雖略有歪斜,腰勁凝重,但只要中正不失已無大礙,亦可自知拳中彆扭之處,路線走向拳勢稍有彆扭便可自知,亦可自糾之。





再往下練便是松腰,此已屬意松,松腰者先於外後於內最終內外相合形於脊,外者肌肉也,要求同於手臂練松之法,內者兩腎,命門也,此是形松向意松過度的階段,也是太極拳由外向內過度的階段,極為重要,練法頗多,甚是複雜,多為各派門內口傳心授,不盡相同,但其理為一,唯一。





若上級階段練成並運化純熟,此理推之可得,以此感覺推之亦可得。求此理何發也?答曰:以自身體悟(上幾階段)驗證拳理,以拳理知道自身體悟,日久便可自悟。長則十年八年,短則三年五年,口傳心授之法無非縮短時日而已,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達。然若球口傳心授多為有師徒名分正式拜師者,師生名分多不傳。若此功成便是登堂入室窺得廟宇也。即所謂入室弟子,門規所限不敢多言,以一言以蔽之腰之松在於肩胯。練成便有虛靈頂勁。強求不道,自然而然,無為為為也。





再至脊柱鬆開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打拳一氣呵成一動無有不動自然舒服,次太極拳小成也。





若再練松至丹田,則內外相隨周身一家,內動不令人知,前後丹田隨意轉換則無虛無實,剛柔相濟螺旋纏絲往來折疊極小亦圈。此拳成也。乃至大成,極為虛靈渾身骨節具已鬆開,彈抖收放心神一念之間。





以上所談僅我一家之言,不代表師門,不代表其他人的意見,僅我自身練拳體悟練松的過程及感覺,不對之處也僅代表我個人功夫不到,說講出來,無意教化於誰,不代表方法,不代表練法。以上所言僅以拳為基點,養生之,若實戰技擊當輔以各階段功法,推手訓練才可。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427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