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歌----王宗嶽 文章來源:網路轉載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准。意氣君來骨肉臣。
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歎息。
太極十三勢歌 注釋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十三勢,前者為太極以陰陽為用,以圓為體,而腰為軸,命之在腰,寓寄全身重心,亦寓寄腎間動氣。內外相合,表裏均備。其勁源動於腰。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繫焉。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陳鑫說:“虛實開合,即是拳經。”楊澄甫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分虛實,即無雙重之病,轉動方能輕靈。太極拳姿勢、動作、用意、呼吸各有虛實之分,虛中為實,實中為虛,虛實變換,在外為動作,有重心之變換,以腰之虛實為主;在內為心意,作意轉換自然則周身圓活,而此最易忽視,故拳歌提醒“須留意”。
太極拳走架,促進氣血流暢,為全身而非局部運動。其間氣之流行亦遍及於全身,無絲毫阻礙。以氣運身,務令順遂,是順其自然,是無癡緩,亦無停滯處。武禹襄釋:“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癡”也。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觸即發,是動發於靜,即靜中寓動之意。定勢似靜非站,其中有動,即為騰挪;走架中身雖動,而其靜之體不變,是能動猶靜,是動中求靜、心貴靜、主虛靜之義。因敵變化,其變無窮,即捨己從人之意,能從人能黏隨、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故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
承上文“變轉虛實須留意”,此則推而及於“勢勢存心揆用意”,用意,指意識引導動作,勁路,勁點之所注,意要分清主次,“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朱熹《泛舟》詩云:“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巨艦如羽,順水而行,全不費,喻自然悟來,從容中道,即“得來全不費工夫”也。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心鬆淨氣騰然
太極拳極重視腰,腰為蠹、為軸,“刻刻留心”即意注也,非意守也。陳鑫說:“腰是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太極拳強調腹鬆淨,心亦鬆淨。《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虛心即須含胸,實腹來自氣沉;統而言之,為鬆淨。騰是活潑變化之意,腹心鬆淨而後氣勢騰然。騰然即鼓盪,能騰然鼓盪,氣方可運遍全身。武禹襄釋曰:“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鬆淨氣騰然也”。尾膂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尾膂正中為下,虛領頂勁為上,能頂則頭懸,神自上下貫於領。上下一氣有衝天之意,而後能提拏全身,周身皆活,故有滿身輕利之感。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仔細留心向推求”,如字面所言,所追求之技藝要求於形體內外者,非勉強也,終極乃自由也,即道家之自然。太極拳屈伸開合,純任自然。“聽自由”亦有隨屈就伸,不丟不頂,捨己從人之意。陳鑫說:“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耳”。“一開一合,拳術盡矣。”總言之:須活潑自在,唯妙於心,方為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太極拳技以實踐為主,以面授為宜,以讀書為輔,尤其在初學,故曰:“入門引路須口授”,陳鑫說:“每一勢,往往數千言不能馨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工夫,所尤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
若言體用何為難,意氣君來骨肉臣
太極拳理論認為“心靜用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故心為主帥,身為軀使,骨肉或筋骨皮宜為臣使。武禹襄記載:“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非僅為競技之武術,而又為卓效之健身操,但又非導引或體操,故合言之為武術內功,或內功武術。此歌反覆發問,層層深入,由“須留意”而“存心揆用意”,而“刻刻留心”,進而提出“詳推用意終何在?”後並以“若不向此推求去”反證之。由此可見最高目的為“益壽延年”並非苟延殘喘而為體神足之“不老春”。內功與拳術的結合,改變了原來各自的兩者,形成了新的技藝:太極拳術。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此二句以上恰好一百四十字。此四句應原為傳抄中補寫的注文。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