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有別於陳氏太極拳,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由鬆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楊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楊氏太極拳的套路


傳統拳套有三路: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


楊澄甫雖然只公開傳授大架,但曾傳一路「太極長拳」與陳微明[3]。此拳單招與大架極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別,亦多出一些大架所無之招式。


楊家支派「府內派」的太極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楊家中架。


楊氏太極拳還有打手(今人多稱「推手」),大履,散手,太極功等流傳於世。目前太極散手傳承於台灣之熊養和王子和諸人。


大架本是楊家太極拳門之入門基本拳架。楊澄甫簡化後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簡單得多,故很適合作為健身運動。為了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一些人把楊澄甫大架再次簡化,篇成更短的拳架流傳下來。8式、13式、24式、46式競賽、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廣泛流傳。


楊氏太極拳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 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由楊健侯修訂爲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爲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爲流行的楊式太極拳。


楊福魁(1799-1872),字露禪(祿纏),河北省廣平府永年縣人,幼時從師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陳長興是陳氏老架繼承者,他立身中正,不倚不靠,狀如木雞,人稱“牌位先生”。楊與李伯魁二人,因不是陳族,居陳家數年所的無幾,後發現隔院有哼哈之聲,乃破牆壁窺之,見其師教諸徒拿發技術,於是與李伯魁每夜必窺,共同研究,功夫大進。後陳命楊與諸徒決,楊均勝,陳長興始傳其秘術。楊歸,學者甚多,當時稱他所教的拳爲化拳,或爲綿拳。他後至北京,清代王公貝勒學者也頗多,爲旗營武術教師。當時因他武藝高強,世稱“楊無敵”,從而打破了楊氏太極拳一花獨放的情況。


楊露禪的長子名楊鈺,字班侯(1837年生),次子楊鑒,字健侯(1842年生),號鏡湖,都自幼隨父練功,各有特色。楊班侯長於“粘術”。楊鑒候大中小三種架子皆備,有善於槍竿,有傳其三子楊兆清(1883年生,字澄甫)。楊澄甫幼時不善習拳,年將弱冠,始從父學,其父逝後,日夜苦練,工夫大進。他身材魁梧,動作架勢大開大展,逐步形成勻緩、柔和、舒展的楊氏大架的風格。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鬆自然,輕靈沈著兼而有之。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裏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楊氏太極拳的精髓可歸納爲“松”、“沈”兩字。“松”是身體放鬆,讓“氣”流通無阻。“沈”是下沈,意念集中在腹部。楊氏太極拳的戰術有十三式,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定,指中心平衡。前進後退,指步法。左顧右盼,是眼法。此外還有招架、擊退、按、推拉、劈、肘、肩等。楊氏套路有108式、128式、148式、88式、48式、24式、16式、8式等。


取自"http://www.cnic.org/wiki/%E6%9D%A8%E6%B0%8F%E5%A4%AA%E6%9E%81%E6%8B%B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