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要經過一個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太極拳有獨特的運動特點和風格,只有充分體現出這種風格特點,使每一姿勢動作符合要領,才能更好地收到增強體質的功效。大致說來,練太極拳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應該在姿勢(完成式)、動作(過濾式)上打好基礎,把拳套中的步型、步法、腿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勢正確,步法穩定,動作舒展、柔和。第二階段,注意掌握動作的變化規律及其特點,做到連貫協調,圓活自然。第三階段,著重練習勁力的運用和意念、呼吸與動作的自然結合,做到動作輕靈沈著,周身完整統一。

  在全部鍛煉過程中,不管哪一階段、哪一步,都要注意保持“心靜”、“體松”兩個基本要領。心靜、體松是太極拳運動特點所決定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對於其他要領的掌握起著保證作用,應該貫注於練太極拳的全過程。“心靜”就是指思想集中,精神貫注,做到專心打拳。“體松”是指身體各部位保持運動中的自然,排除不必要的緊張。正確運用這兩個要點,有利於掌握太極拳的其他要領,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提高健身和醫療的效果。因此有人把“松”“靜”兩點作為打好太極拳的基本條件。

  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對“松”“靜”這個基本要求的掌握也是從低到高,逐步加深體會的,它和技術練習的要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個方面不可割裂對待。下面把練習太極拳的主要過程及其要點,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

屬於打基礎階段,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 端正

   
打太極拳首先要注意姿勢正確,特別要保持上體自然正直,腰脊中正,兩肩、兩胯自

然放鬆,不可俯仰歪斜,或聳肩膀、扭胯。其他部位也要按照要求切實做好(參照前“對身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部分)。忽視任何一個部位的要領,必然牽其他部位,造成錯誤定型和錯誤動作。例如姿勢中臀部外突,必然牽連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緊張。因此,初學階段要抓住姿勢“端正”這一環節,不可貪多求快,潦草從事。這樣做開始階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練起來靈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問題,以後容易解決。

(
)  穩定

    要使上體端正舒適,必須首先保持下肢穩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勢當中的一部分,又是整個姿勢的基礎。經驗證明,很多人下肢不穩,並不完全出於力量不足,而多數是由於步型、步法不當。如果步子過小過窄,或腳的位置、角度不對,以及變換動作時虛實不清,勢必造成身體重心不穩。因此必須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單練各種樁步和步法,先把身體重心的變換找清楚。這樣既利於培養下肢的支撐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虛步、仆步、獨立步等)、步法(進步、退步、側步、跟步等)的要領掌握好。此外,根據具體情況,多練各種腿法(蹬腳、分腳、擺腳、踢腿、壓腿等)和多做腰部的柔韌性練習,也可以增強下肢力量,有利於動作的穩定。

(三) 舒松

    初學時,在姿勢動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軟化無力,而是按照規矩,儘量把動作做得舒展些。任何運動總是鬆緊、張弛交替進行,太極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極拳的特點是輕緩柔和,沈著自然,要求“運勁如抽絲”。初學者往往不適應這種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緊張,甚至僵硬,破壞了姿勢動作的端正、穩定。初學打基礎時必須注意克服識字一毛病,首先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緊張和生硬的僵勁去掉,姿勢動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四) 輕勻

    為了較快地掌握太極拳輕緩柔和的運動特點,初學時,注意動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輕、要勻。當然,快和慢是相對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說來,初學者動作慢一些,用力輕一些,易於使動作準確,速度均勻,消除拙力。初學時如果動作不熟練,可以在姿勢之間稍有停頓,體會一下要領,邊想邊做。但是動作熟練之後,就要努力保持勻速運動,起落轉換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





第二階段

著重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規律,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要注意以下要點:

(一) 連貫

    打太極拳在姿勢動作有一定基礎之後,就要努力做到節節貫串。各個姿勢動作要前後銜

接,一氣呵成,好像行雲流水一樣,前一個動作的完成,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不容許中途斷線。比如“攬雀尾”動作,初學時可以把掤、捋、擠、按分成四個局部動作,獨立開來;熟練之後,就要把這四個動作銜接在一起,動作中間雖然仍要保持一定的節奏感,但是一個動作做完了,微微一沉,似停非停,要立刻接下一個動作,整個過程精神貫注,意念集中,不可鬆懈間斷。本書介紹的太極拳各個姿勢動作之間的節奏感,都應這樣處理。

(二) 協調

    練太極拳是全身性活動,要求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全身各部位的運動保持協調一致比如做“雲手”動作,腰脊轉動,帶動了兩臂在空間劃圓,兩手掌隨著臂部運動不斷地內外翻轉,兩腿支撐整個身體左右移動重心,頸部也隨軀幹自然扭轉,同時兩眼不斷注視交換的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處處牽連密切配合的全身運動。我們往往看到練拳已久的人,打起拳來,還發生手腳快慢不一,軀幹、四肢脫節的現象。比如“攬雀尾”的弓步動作,腿已經弓出去了,手還沒有“擠”出去(或“按”出去);“摟膝拗步”時,右手摟膝先結束,左手正宗在推掌。這樣,動作支離破碎,就與協調的要求不相符合,違背了“周身相隨”的要求。

(三) 圓活

    太極拳的動作是以各種弧形、曲線為基礎構成的,練起來靈活,銜接合順。認識和掌握這一規律,就能自覺地避免動作直來直往和轉死彎、拐直角的現象,使動作圓活不滯。在動作要領上,要特別注意運用腰脊帶動四肢進行活動,體會轉腕旋臂(不要故意纏繞)、松肩垂肘、屈膝松跨等要領。雖然強調走弧形、曲線,但要轉動自如,避免故意搖擺。只要反復按照要領練習,就可以做到變轉達圓活,輕靈順遂。






第三階段

    過去有人說,練太極拳“有著熟而漸悟懂頸”。練太極拳套路要懂得用勁和換勁的方法。什麼是練套路的懂勁呢?“勁”就是運動中力量的運用,也講座“勁力”。懂勁就是了解太極拳的用力特點,掌握用力的要領。在這一階段,要著重練習勁力完整,內外統一。過去有人把這叫做“練意、練氣、連力”的功夫,但往往在解釋中故弄玄虛,使人難以捉摸。從練套路來說,“勁力完整”就是之“運動”過程中,力量連綿不斷,剛柔相濟。“內外統一”是指意念、呼吸餘動作協調配合。只要經常練習,認證體會,做到勁力完整、內外統一並不困難。

練習重要注意掌握要點:

(一) 虛實分明,剛柔相濟

    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在武術練習中,常常把矛盾轉換概括稱作虛實變化。太極拳從整體動作來分,除個別情況外,動作達到終點定式為“實”,動作編撰過程為“虛”,從動作局部來分,主要支撐體重的腿為實,扶助支撐活移動換步的腿為虛;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支撐活移動換步的腿為虛;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配合的手臂為虛。分清了動作的虛實,我們的用力的時候,就要有張有弛,區別對待。實的動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沈著、充實;虛的動作的部位,要求輕靈、含蓄。例如動作達到定式或趨於完成時,腰脊和關節要注意舒松、活潑。上肢動作由虛而即時,前臂要沈著,手掌逐漸展指舒張、踏腕(也稱坐腕),握拳由緊而松:由虛而即時,鉛筆運轉邀請零,手掌略微含蓄,握拳緊而松。這樣,結合動作的促使變化,勁力有柔有剛,張弛交替,大起拳來就激情領有沈著,避免了不分逐次、平均用力和雙重、呆滯的毛病。

   
明白了虛和實、剛和柔的對立後,還要掌握二者的統一。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矛盾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的運動轉化過程(兩手、兩腿大多是一虛一實相互交替),就是動作做到終點時,也要求各部位關節、肌肉保持少許縮轉化餘地,過去稱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就要求在用力上不能絕對化,既要明確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語音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柔中寓剛,剛中寓柔,避免僵化、軟化現象。太極拳每個動作、每個瞬間,都是處在幾種相反的力量作用下,在相互牽制和對抗中進行的。比如手臂前推時,掌根向前用力,同時肘部向下沉,肩窩向後縮,上體盡力放鬆,這樣就使力量沉而不僵,兩臂像棉裏裹鐵。手臂後收時,肩力放鬆並向後帶,肘部外(內)引,手腕也微微放鬆,使前臂自然而圓活地旋轉,既不要突然斷勁,又不要故意纏繞搖擺,要使動作輕而不浮,活而不散。掌握了鬆緊、張弛的辯證統一,就使勁力動,顯示出極柔軟又極堅實的特點。

(
二) 連綿不斷,勁力完整

    太極拳勁力除要求剛柔相濟,還要求均勻完整,時時處處不斷勁。斷勁就是指力量的中斷、停頓、脫節、突變。要使勁力綿綿不斷,就要在動作連貫、協調、圓活的基礎上掌握用力(俗稱運動)規律。太極拳用力要求發自腰腿,運用於兩臂、兩手,達於手指,動作起來,以腰為樞紐,周身完整一氣。初學者往往忽略腰腿,把注意力僅僅放在上肢變化上,結果雙手孤立地運動,使動作支離飄浮,散亂斷勁。

   
打太極拳一定要克服斷勁的毛病。例如“雲手”動作,兩臂交叉劃圓一定要在腰部旋轉帶動下進行。凡是腰部旋轉都要和腿的屈伸、腳的外撇裏扣、身體重心移動配合一致。這樣才能使周身力量節節貫串,通過腰脊聯成一個整體,十分扎實。否則,動作就會飄浮無力,如果勉強用力也是局部的僵力或斷勁。

   
我們強調腰腿發力,周身完整,絕不是忽視上肢作用。太極拳兩臂變化最多,是勁力運用的集中表現,決不能忽視。實際上很多斷勁現象也是在這環節上造成的。練太極拳為了防止斷勁,在動作中要求走曲線,轉圓弧,上肢屈伸儘量與臂部的旋轉相結合,以利於勁力的連貫。前臂外旋時,注意小指一側微微用力,好似向外擰勁;前臂內旋時,注意拇指一側微微用力,好似向裏裹勁;前推時,除腕部微微塌住勁外,可注意中指或食指領勁,意念中好像力量貫串銜接,完整一氣。

   
概括起來,前面講的剛柔相濟,是指力量的變化;這裏講的連綿不斷,是指用力的完整。

(三)意念集中,以意導動

    練太極拳自始至終要求思想集中。但在初學階段,思想大多集中在想該打哪個式子和檢查姿勢動作是否符合要領上,技術熟練以後,思想就逐漸轉到勁力運用方面來。例如“簡化太極拳”中的“攬雀尾”,包括、捋、按、擠四個小動作,熟練以後,我們要把意念集中到運用以及與其有關的想像上。比如捋勁要有牽引或是捋住物體的想像;按勁要有向前推按的想像,同時與腰腿的用勁結合,意念活動從機械地做動作,轉為用意念引導動作,這就使力量和動作更為充分準確,富有內容。關於太極拳意念引導動作,初學者在理解和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幾個要點。

   
第一,意念集中不是情緒緊張呆板。意念活動要與勁力的剛柔、張弛相一致,形成有節奏有變化的運動。意念活動和勁力運用,是統一運動的兩個方面,都要體現“沉而不僵,輕而不浮”的特點。

   
第二,打拳時要注意情緒飽滿,精神貫注(包括眼神運用),這是意念活動的重要體現。練太極拳既不能緊張,也不能疲疲塌塌、毫無生氣,在外示安逸的過程中,要精神飽滿,自然生動,富有生氣。

   
第三,意念、勁力、動作三者是統一的,但它們的相互關係則有主有從。意念引導勁力,勁力發生運動。所以太極拳要求“先在心,後在身”,勢換勁連,勁換意連。但是這種主從關係,不能理解為脫節、割裂。意念的變化要表現在勁力和動作上。戲劇太極拳不能片面追求“虛靜”,追求“有圈之意,無圈之形”,這樣就會把意念活動割裂架空,使人莫測高深,無所適從。

(四) 動作呼吸,恰當結合

    太極拳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初學時只要求自然呼吸。動作熟練以後,可以根據個人鍛煉的體會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原則下,有意識地引導呼吸,使基更好地適應勁力與動作要求,這種呼吸叫“拳勢呼吸”。比如太極拳動作接近完成時,大多數要求勁力沉沉著充實,動作穩定,要求沉肩、虛胸、實腹,這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呼氣,推動腹肌和膈肌運動。太極拳的動作轉變過程,情況比較複雜,一般說來,凡是用力含蓄輕靈,肩胛開放,胸腔舒張時,應該有意識地吸氣;而用力沉穩堅實,肩胛內合,胸腔收縮時,應該呼氣。這就是所謂“開吸合呼”的要求。這與我們在生活、勞動以及其他運動中的習慣和生理需要是一致的。拳勢呼吸就是在呼吸上使自發的配合變為自覺的引導調節。

   
有人習慣根據上肢動作或者強調太極拳的打法來區分和調節呼吸。比如以手臂的伸、進、分等動作結合呼氣,屈、退、合等動作結合吸氣。這樣做在一定條件下是可行的,但不能不分情況不加分析地機械套用。歸根到底,太極拳套路中的呼吸是由勁力特點和胸腔、肩胛的運動變化決定的。在日常動作中,例如同樣是手臂前伸,取物和推物時用力不同,胸腔變化也不一樣,對呼吸要求也就不同。打太極拳也是如此。

   
練太極拳時,呼吸不能機械地勉強地受動作拘束。拳勢呼吸既是積極的又是自然的,運用的恰當可以使動作更加協調、圓活、輕靈、沉穩。打太極拳常說“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就是指動作和呼吸要自然協調配合,不可機械勉強。

   
“拳勢呼吸”的運用不是絕對的。因為太極拳套路的結構、動作的編排,都是考慮前後銜接連貫、全面鍛煉的需要,在編排上不僅從呼吸的節拍出發。不僅不同的太極拳套路,練起來,呼吸的次數、深度各有不同,就是同一套路,不同體質的人和同一個人以不同的速度練習時,呼吸也無法強求疑慮。可以這樣說,練拳時只能要求在主要動作和胸肩開合較明顯的動作上,做到“拳時呼吸”。在練一些過渡動作及個人感到呼吸難以結合的動作時,仍需要進行自然呼吸,或採用輔助呼吸(短暫呼吸)加以過渡調節。所以打太極拳無論什麼時候,無論技術如何熟練,總要“拳時呼吸”和“自然呼吸”結合使用,才能保證呼吸與動作的結合順暢妥善,符合太極拳“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原則要求。不要簡單的開列“呼吸程式表”,使呼吸機械絕對,強求統一。尤其是病員或體質較弱的人練太極拳,更應因人制宜,保持呼吸的自然順遂,不能以力使氣,生硬勉強,違背呼吸的自然規律,以免有傷身體。






【網路轉載】(選自《太極拳運動》,人民體育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