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先輩對太極拳氣功內容頗多論述:
王宗嶽“太極拳論”曰:“氣沉丹田”:
“十三式歌”曰:“氣遍身軀不少滯……腹內松靜氣騰然……意氣君來骨肉臣”;
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歛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腹鬆氣斂入骨……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
武式的“太極拳論”曰:“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李亦畜記錄武禹襄四字秘訣並作注釋,其又曰:“禹襄母寡太極拳四字不傳秘訣: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李亦畜“五字決”曰;“一曰心靜……三曰氣斂、四曰勁整,五曰神聚”。“撒放秘訣”曰:“引身到前勁始蓄(中有斂字),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李氏“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曰:“欲要周身無有缺陷,首先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氣向下沉”。
陳鑫“太極拳推原解”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陳氏又曰:“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邂”。楊澄甫曰:“練習地點,以庭院或廳堂,能通空氣,多光線者為宜”。楊氏又說:練太極拳要“全身鬆開”,“經絡不閉則氣通”,要“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所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楊澄甫練發勁還要吐氣發聲,採用“哼、哈、咳”三種聲音。現代太極名家顧留馨曰:太極拳是“腹式深呼吸運動”,“呼吸運動採用吐納法和導引法”。
按照氣功名家馬濟人先生的氣功分類方法,氣功分為“吐納派”,強調呼吸鍛煉為主,分納氣、吐氣、胎息三大支派;“禪定派”,以練靜為主目的,分數息觀法、止觀法、壁觀法;“存想派”,內視、想像,分存想、觀象二法;“存想派”,“周天功派”,內氣沿任督等經絡路線周流運行,分大小周天兩種;“導引派”,強調以動功為主,分套路式,分節式兩種。太極拳的氣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故可謂之“吐納派”;太極拳可以隨意領氣運行於體內經絡,又可謂之“周天功派”;太極拳以意引氣,以動作帶氣,也可謂之“導引派”。只要占住一個氣功流派,那就是正經八輩的氣功功法,而太極拳的氣功占了五大流派中的三大流派,因此說,太極拳不僅是一種拳術,而且同時也是一大氣功功法,將太極拳與氣功分開立論是錯誤的,練太極拳不懂太極拳的氣功是不行的,即或是練了太極拳也起不到太極拳氣功的真正作用。
練氣功各家各派有各種口訣,最主要的共同口訣是“松”和“靜”。先談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費力”。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談何容易。每見練了多年太極拳的人,還是松不開。不松,體現在肌肉的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滯“內氣”的流走。即使不是練氣功,練太極拳,懂得鬆開,也能減少生活、學習、工作中,由於緊張而造成身體局部收縮的疲勞。再說靜。有人說,靜就是什麼也不想,這是絕對化的說法,越是想不想就會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難做到什麼都不想。靜,使思維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維,考慮、解決一個問題,這時雖則也需要安靜,但是在消耗腦力。我們需要的是集中思維,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佛教中採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沒有,想沒有而已。一般可採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數息”法,這樣就能逐漸“入靜”。氣功、太極拳屬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口訣、姿勢,也是一個好方法。打坐的氣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入靜”後可進一步要求“入定”。
練太極拳的關鍵在於“氣”。這個“氣”乃是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樑。所有各式太極拳(也包括其他內家拳),都是和氣功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得氣”的太極拳,是不會有多大效益的。“得氣”的標誌在於全身,特別是四稍(兩手兩足)要有麻、脹的氣感(不在於丹田)。這是一種不同於由針灸而產生的酸麻感,而是一種很舒適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氣”的感覺。
中華氣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缺點。練習方法大同小異、或大異小同,同者在於任何一家一派氣功,精、氣、神三者的統一為目的。氣是流走於全身經絡的具有明顯的自我感受的一種物質。經絡不是像血管那樣的管道,也不是神經,它是氣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閃電時,一道電光所現的電流的空中通道。它是電流按自然規律所選的一條空間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於空中氣流、水分、塵埃的分佈,瞬息萬變,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閃電,也決不會再現原樣。經絡在全身的分佈不象空間那樣複雜,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異。氣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如今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都在進行實際測試,尚未有統一的最後結論。“神”是在大腦控制下的思維意識。
太極拳屬於氣功中的一種,初學者必須在著重“松”和“靜”的基礎上,有正確的身形運動,“以身行氣”,發動體內真氣的迴圈流走。氣是否已經發動,會有明顯的自我感覺,最明顯的的是雙手雙腳會有脹、重、麻感(不是熱感,熱感是血,麻感是氣)。我們不主張主觀地發揮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張運用順和逆的呼吸法。因為這樣做的效果可能很明顯,但容易產生流弊。我們主張“我即丹田”,採用“自然呼吸”,所謂“自然呼吸”就是人人從小就本能地會的那種呼吸。“練精化氣”的目的在於“氣遍全身不少滯”,手、足是身體末梢,手、足有氣感能充分證明氣已遍達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導線中的電流,當管道最後一個龍頭能放水,或線路最後一盞電燈能發光時,管道、線路中的水流、電流無疑是暢通的,或說水已遍全管道,或電已遍全線路。能做到“練精化氣”,才能逐步“練氣化神”。當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鍛煉中,因時間、年齡、功力之別,而有不同的重點。所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真正的氣功修煉,應該從得“氣”算起。也就是說煉功者要感覺到身體某些經絡或者丹田有發熱、電麻等感覺。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氣聚丹田,通“小周天”。“小周天”是氣功修煉的第一層次,古人也叫“煉精化氣”。功夫至此,練功者每次靜練,一般都能感覺到下丹田發熱、發重,接者就有氣循督、任兩脈流轉。 繼續修煉,就會出現氣通“大周天”。氣通“大周天”的時候反應比較大,有所謂的“六根震動”。之後,每次靜練都能感覺氣在全身自動運行,入靜程度比前更深,中、下丹田合為一體,“元神”開始出現,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練氣化神”。 繼續修煉,有一天,練功者會感覺到下丹田有氣團明顯翻滾,沿著體腔上湧頭頂。感覺是頭頂蓋好象被掀開,內氣從頭上冒出去,頓時覺得整個身體都融化了,功夫至此就到了第三層次,古人叫做“練神還虛”。練功者經常感覺到、甚至看到自己體外有一個明顯的氣場,體內充滿氣,好像沒有內臟,整個身體都融化在氣場之中。 繼續修煉,練功者無論是行、住、坐、臥,只要內心安詳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內氣的運行和氣場的旋轉,功夫越深氣場越大,內氣運行的速度越快,這個氣場有一天會大到跟天地一樣寬,不能再大了(感覺)。這個跟天地一樣大的氣場古人叫做“道”,或者叫做“真心本性”。功夫至此開始進入第四層次,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煉虛合道”或者“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合道”、“見性”只是部分的、不完全的。 繼續修煉,練功者會感覺到這個大得不能再大的氣場從天邊慢慢的回攏,天地好像越來越小(感覺),同時體會到本人和周圍(包括上下)一切人、事、物都融化在這個氣場中,功夫至此,就屬於比較深度的“合道”與“見性”。
【往路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