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松腰可使腰部靈活,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間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鬆,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要求:腰部要放鬆,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一般人們站立時腰部前塌(想想,姿勢難看吧),松腰要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健美的身形,多麼矯健挺拔耶);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樑骨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式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尾閭即我們已經退化了的小“尾巴”。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後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閭處非常重要。內家拳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而尾閭之活動關係到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張紫陽八脈經稱陽維脈即在此處),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閭均能靈活轉動。尾閭鬆動後則氣機易於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只是尾閭鬆動後的初級效用罷了。
專門松尾閭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步功訣,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閭 。有站莊松腰的方法(略)。
第二步,泛臀(略)。
第三步,扣尾閭(略)。
第四步,轉尾閭(尾閭劃圈)……此是丹田氣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鐘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與開始即以意為用而調動一些膜絡混元氣不可混語也。
上述松尾閭的四步練法,由於各家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內家拳,要求垂尾閭;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後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麼要求不同?因尾閭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閭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叫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閭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閭下垂。在尾閭下垂後丹田氣充足了,就要衝開後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作法就是泛臀。骨盆後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練氣功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鬆開,把臀泛開,活動範圍就更大,丹田氣就會更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只泛臀不行,尾閭要向前扣。尾閭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閭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閭、泛臀、扣尾閭到轉尾閭,直到尾閭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滯,能隨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了。但須從垂尾閭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閭如鐘錘”,“尾閭如鐘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步的尾閭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後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閭往哪兒動,氣就往哪兒沖。象一口大鐘,它不會自動響,怎麼才能響呢?一拉鐘錘,撞到鐘上鐘就響了。尾閭就象鐘錘,尾閭往哪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氣,用尾閭扣激,把氣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尾閭有穴名“腰俞”,可窺見尾閭和腰的有機聯繫之一斑——轉尾閭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而松腰又要從松尾閭的第一步“垂尾閭”做起,古賢雲:“欲松腰胯,舍尾閭而何求”。初練垂尾閭者要注意與提肛結合,否則一味下垂易招致某些弊病。
【按:】腰和尾閭全松(會轉尾閭)以後,將與人們常見的一些病疾“無緣”。所謂的心腦病、高血壓、關節炎、腰間盤突出、某些慢性病等等將匪夷所思,人的身心健康水準會發生質的飛躍。
專業練功的,武術、氣功等等以此為基、為階、為徑,會孜孜以求自身智能的無窮潛力。一般人注意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百會上領、尾閭下垂(結合提肛),對舞蹈、體操、軍姿、儀錶、身形健美乃至氣質、風度和我們的身心健康均有裨益。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893.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