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宗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中的一段話,給我們指明了練拳的要領和方向。他口述:“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又述:“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傅鐘文老師也曾諄諄教導我們:“方法對頭,下功夫練”。那末,什麼樣的方法才是對頭的呢?根據本人數十年的練拳實踐,竊以為有以下五點: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似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此乃“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但當隨身法移轉時其眼神須空虛,此為眼法變化中緊要之動作,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即咽入,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止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尤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亦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肩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要下曲;掌宜微伸;手指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腳宜分虛實,起落猶如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准,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謂之左右分腳或曰左右起腳)與蹬腳二式。踢腳時則注意腳尖,蹬腳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傅鐘文老師說:學好太極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太極拳是一門高級的藝術。根據他的觀察和畢生練習太極拳的體會,認為一般練好太極拳要具備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是自己愛好,知道太極拳的功能;其次要有明師,即真正懂得太極拳的老師;三,是有練拳的地方;四,有練拳的時間;五,能下苦功練,願意吃苦,樂於吃苦;六,要有恒心。這些條件是對以提高太極拳技擊水準為目的的練習者而言的,一般以強身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要求。(按現在情況,應加本人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經濟收入,能安定心情。)


老師還說:要管好幾大點:


1.練每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


2. 腰帶弧形運動,練太極拳要以腰為主,這是練太極拳的人經常說的。傅老師又說:不但太極拳的練法講究以腰為主,中國其他流派的武術,西洋武術以及其他一些體育競技運動也都講以腰為主。比如舉重,光靠兩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勁。但太極拳和其他武術和運動項目的用腰不一樣,練太極拳要由腰帶動四肢和身體其他部位沿弧線慢慢轉動,不是直來直去的,每一個動作都由腰來帶轉,使腰身與腳手的動作連在一起。他以“雲手”一例說明,“雲手”動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轉動帶動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轉動,帶動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運動,不能只動四肢,不動腰,或腰手分離。他再以“搬攔捶”為例說明,“搬”是腰帶右拳左轉,接著腰帶右拳右轉(為搬),帶左手攔出(立左掌為攔),然後腰帶右拳(左轉身正)向前打出(為捶),不能只動兩手,也不能右拳、左手離開腰的運轉而亂動。總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貫串一氣。


3.眼要平視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太極拳有手、眼、身、法、步的傳統要求,眼法在練太極拳時很重要。練楊式太極拳一般眼要平視,過去曾稱太極拳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無論轉左轉右,或前進或後退,眼都要平看。


4. 分清虛實。傅鐘文老師說: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他認為,宇宙萬物都存在太極道理的。有白天、黑夜,有水火,冷熱,高低,左右,上下,好壞,多少等,這些都是對立統一的。太極拳的動作也一樣,每一式中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實者為陽,虛者為陰,陰陽交替變化,貫穿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來。(實踐者認為,以實者為陽,虛者為陰,是楊式太極拳求實為主,靠自己的實力,以外形帶動內氣運動的具體主張。按經典拳論以內氣推動外形,最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柔克剛的目的。


5.動作要做到無過、無不及,要適中。傅老師說,太極拳練起來,“過”與“不及”都不對,他用吃飯作比喻,一個人餓了,應該吃3碗飯就飽了,卻吃了5碗,這就“過”了,肚子會撐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一定要適中。練太極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適中這個度,如何掌握這個度,要靠自己的練習和揣摩。


老師經常引用拳訣上一句七言:輕靈活潑求懂勁。他解釋說:“輕靈不是浮漂,要有沉著,而沉著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輕靈,一點勁都不用,這不對,追求沉著,用了死勁,也不行,這都屬於過與不及。他認為:練太極拳一定要把握好無過與不及這個關,把好了這個關,就掌握了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


他特別推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認為這篇拳論一個字不能多,一個字也不能少,一個字不能改,寫得非常科學,非常準確,也非常高明,如果真正按照其中所說的去做了,不論是練功夫,還是健身的,都能收到十分好的效果(這個認識是他在後期階段)。


老師早期他對這套(85式)的套路的認識和主張,非常科學、非常高明、也非常合理,是楊家三代人武藝的結晶,我們這輩人功夫沒有超出楊家,對這套拳路一式不能加,一式不能減,一式也不能改。


他在四十年代,永年太極拳社第一屆學員學習會上講的楊式太極拳只有兩種,即大架子與小架子。在教法上主要用永年家鄉幾句順口溜“腳踏入地、起腳靈、落腳輕,既來之則安之。”按老拳譜91式(後為85式),以六個月教完,開學報名學員102名,到結業只有30餘名,淘汰比較多。主要對學練太極拳認識不足,手與足的關係協調不妥。開始認為動作容易,不認真練習,時間長了,拳式多了,無法學練,失去信心。在提高 班上傅 老師講,學太極拳剛剛開始,又講了四個規矩,即學規矩、練規矩、守規矩、合規矩。為了防止熟能生“油”的發生,要達到熟能生巧實現。又提出“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開展不能散,緊湊不能呆的教導。特別在攬雀尾式”中的捧、捋、擠、按反復講解地說:這個動作做對了,一半的拳架練好。當時不太理解,他說, 楊澄甫 老師有位學員學練一年有餘,動作還是沒有到位。在練習過程中有“得機得勢”和“輕靈活潑”現象,還要有內涵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感覺。在弓步、虛實中有“松腰落胯,神貫頂”的產生。後來又說:練太極拳的方法是什麼?“用意不用力”的方法附帶四方面要求:1,一動無有不動;2,一靜無有不靜;3,一松無有不松;4,一到無有不到。在“到”字上又要達到四點要求,即足到、手到、眼到、意到。以上這許多要求,怎樣能牢記呢? 傅 老師又提出“實踐出真知”的道理,要提高班學員多實踐,以熟能生巧的實例,介紹楊式太極拳締造者楊祿禪宗師三下陳家溝苦練十八年成為“楊無敵”。又說:練太極拳功夫,是沒有近路可走的,靠的是練出來的。那時實踐者(本人)把《太極拳練習談》作為座右銘,只看懂一點,要勤學苦練,要虛心學習,其他什麼也看不懂。直到1988年參加寧波永年社五周年紀念活動,送給1986年三周年時,由 傅鐘文 老師為紀念刊題詞的四句話,1,輕靈活潑虛實走;2,如圓似方意綿綿;3,四肢隨腰內外合;4,處處圓滿任自然。過了十餘年見到後,才覺得這四句話裏,深藏太極拳內涵精華。當即複印一批轉送給楊式太極拳拳友。觀察一段時間,拳友們毫無反應。說明這四句話的深刻涵義不甚理解,一時無法解開這一太極拳的密碼,由此可見他們練的拳架方式、方法還未真正進入了這扇太極拳的大門。


19903月由廣西記者嚴翰秀先生採訪傅鐘文老師,嚴先生用三個星期的時間幾乎與傅老師朝夕相處,十分注意他的飲食起居、社會交往以及他的片言隻語。現稍作整理以饗海內外讀者。以上傅鐘文老師口述,嚴翰秀先生筆錄。練好太極拳要具備以下條件和要管好幾大要點。彙編在《太極拳奇人奇功》內。


此書1996年出版,有拳友購到後,實踐者很興奮也買了十餘本,轉送給楊式太極拳愛好者,可是書是送出去了,盼望能共同交流商榷,卻是石沉大海。說明研習太極者寥寥無幾。十年後的今天我才明白了 傅鐘文 老師講的“ 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實踐者從20歲青年至今已是年屆82歲的老人,總結自己學練楊式太極拳62年的實踐經驗,同時結合 傅 老師談練太極拳體會,首先要領會勁”的涵義。太極拳認真練習到了適當階段,就會練出勁來。這股勁是一種“渾勁”,也就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所為“懂勁後愈練愈精”。據我個人的體會,這股勁就好像秋天的成片蘆葦在湖中被大風吹得俯而複起,堅韌不折,柔而有彈性的意思。又好像海洋中滾滾的波濤,水質雖軟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渾勁練出以後,繼續再進一步要從渾勁中練出“輕靈勁”來。渾勁是藏而不露的渾厚實力,從而達到柔中有剛。輕靈勁是既有輕靈感覺而又能圓活運轉的意思。將這兩種勁緊密地結合於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剛柔相濟,棉裏裹針,再能變化分出捧、捋、擠、按諸勁而靈活運用之,始可達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的目的,方能進入高層次的拳藝境界。


回顧60餘年之前學練太極拳時,由 傅 老師帶來永年家鄉之順口溜“腳踏入地、起腳靈、落腳輕。既來之則安之”。經過60多個嚴寒酷暑學練,初識第一句是練太極拳達到的目的,所以它原則是上虛下實。第二句“起腳輕”,怎麼做呢?在不知不覺中“悟”出一個以實腳帶虛腳。怎樣靈還不知道。第三句“落腳輕”,由於《太極拳之練習談》中“兩腳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我認為貓的起落確實是輕的,經過長期的練習,發現用邁步如貓行的方法,雙胯的虛實難以分清,如果實胯(指實腿的胯)中加上受胯下沉,用實腳的腳掌支撐,將虛胯(指虛腿的胯)的蕩勢變成趟勢,再以虛腳伸出邁步落下(虛腳伸出之前,實腿的腰胯必須微沉,送出虛腳)。其實腳用“前弓後蹬”將人體重心轉移。對後面兩句是內形,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必須先練心,否則呼吸不能任其自然。武術界有一個順口溜“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傅 老師曾講過:這口氣是不好練的。


詹閑筱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3746.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