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的拳論中不但有內三合與外三合,而且要體現出內外相合。


    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神、意、氣的諧和,能使機體的內在功能系統逐漸同化,產生中和之氣,周身各部都得到鍛煉,精力充沛,動作靈敏。拳論講:“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神為主帥,身為軀使。”意是心、神發出的指令,是大腦產生的本能,意可調動周峰的運動。拳論講“意動身隨”,神與意是密切相連的,有心神之令,才有意動,只精神無意念,則無有方向,必致散漫,只意念無精神,神不能內固,氣必散亂。所以神與意要和。在神的統帥下,具體行動中,太極拳要求處處意念在先,每一動都要有意念來支配。意是無形的想像力,不可能產生功能,需要用氣來引導。氣是生命之源,而太極拳是以神意引導修煉產生的中和之氣,每一動作意到氣到,以氣運身,可使周身舒通靈活。氣與力和產生內力,此力與身體固有拙力和全國僵勁不同。在練拳時,要身心放鬆和大腦安靜,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持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


   外三合分為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首先心與意合,就是打拳時心意不要外馳,一邊打拳一邊還心裏想著別的事,這樣就是神散,而意與氣合,則是心意與呼吸的配合,氣與力合產生內力,這種內力與平常的拙力不同。手與足合,即手的勞宮穴與腳的湧泉穴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就是肘的曲池穴與膝的陽陵泉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是在身體轉換時肩井穴與環跳穴左右交叉相合。只有這樣,才能構成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的三道防線,使對方難以進攻。正如拳論所講“上下相隨人難進”。內三合是產生內在中和之氣的基礎,外三合是產生整勁的外在結構基礎,當內在的中和之氣與外在的形體結構協調運作,即可達到身隨意動,一舉一動自然而渾然一體的太極狀態。


  翟維傳


 


  關於內外相合,下面是解守德的論述。


 


    很多人理解其根在腳,是腳使勁蹬,腿使勁蹬,腰使勁頂,全理解錯了。所以這裏面的內外相合,是你的內氣沿著你的經絡走向形成相合。


  太極拳講“松、散、通、空”,到了全身空透的階段,就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氣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都能暢通無阻。所以,真正的內外相融,是內與外完全沒有界限,才叫相融,內與外合而為一.這時你的體會和感受就不一樣了.現在你們雖然經常有沒有身的感覺,但是還是假像,自己感覺得很好,可是別人一模你,你的手還在那裏,身體還在那裏,這就是沒有融。真正到了內外相融的階段,是別人無論怎樣摸你,攻擊你賭,都讓別人感覺到是一個虛空的存在,要摸摸不到,要攻擊攻擊不上。但內外之間的種種變化,卻又是完全為你所控制。


   太極拳講內外相融,還有一個自己和對手融為一體的問題。在實際應用時要有與對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變化和感覺。自己身體的身體內在氣勢所產生的運動變化可以控制身體周圍的變化,這樣人家一接觸你就好象掉到深淵裏。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就是將外面的東西拿進來,裏面的東西同時松出去,這就是內外相融。這就是道家所說的,精氣聚集到了“內得”的程度,就能“博氣如神,萬物備存”,從而“遍知天下,窮於四極”。


  此外,練太極拳體會內外相融,有一個講法大家要認真體會,這就是“觸覺要柔,流水穿堤”。意即在接觸外面的人物和事物時,要能夠和內裏的臟腑經絡交會流注相聯繫。換言之,也就是要將外面的拳腳運動、姿勢架子的操作和內裏的吐納呼吸,分經的運氣迴圈統一起來,內個一致,則不論觸覺到外來人物襲擊或者風寒病魔的侵犯,或者觸覺到內裏臟腑的氣脈阻礙,都可用內勁進行流水般的衝擊。


   太極拳的呼吸是溝通太極拳內外的一個關鍵,呼吸又是一個功夫不到不能體會的問題,因此開始學拳應該自然呼吸。太極拳的呼吸,在內勁的培養中扮演的是橐龠的作用,也就是內與外之間的風箱的作用,太極拳講內氣鼓蕩,就是要靠呼吸去鼓蕩。但是,如果我們內勁未能練到相當火候,一講呼吸,就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肺功能的呼吸之上。而且,沒有一定程度的內勁,我們所講的橐龠又去鼓蕩什麼呢?那只是燒幹鍋罷了。太極拳講“呼吸通靈,周身無間”,是需要內勁達到相當程度才能體會的境界。道家內丹修煉所稱之“橐龠”,是指人的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虛空一管,上系於肺,下通丹田,為道家秘傳之關竅。道家內丹修煉的觀點是,人在胎兒時期,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氣,那時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並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氣脈息息相通,謂之胎息。到了十月胎圓,嬰兒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連於口鼻,變為肺呼吸了,橐龠管失去作用,逐漸迷塞了。道家的內丹修煉,遵循老子所言“天地之間豈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要通過修煉,重新接通橐龠,接通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太極拳呼吸,走的是內呼吸之路。在道家丹書中,稱神為火,而呼吸之氣則為風。所謂“起巽風,運坤火”,就是指以火煉藥時要借後天呼吸之氣的鼓蕩作用,故稱呼吸為橐龠。


    此外,在人類的呼吸之中,毛細血管同樣扮演著重要作用。而太極拳的運動,就是能夠達到毛細血管更加擴大,增強其舒縮功能,毛細血管血液迴圈加強,使心臟得到很好的營養。在肌肉1平方毫米的橫切面上有2000條毛細血管,在安靜狀態下約有5條毛細血管有血液通過,而當練太極拳時,則有約200條毛細血管打開來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練拳到了一定階段,會感覺到皮膚會有紮痛感,摸上去又不是真疼的感覺。當我們達到內外相融的階段時,全身毛竅開合,舒暢無比,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勁在人體任何部位都能往來自由,人體的每個毛孔都能扮演小心臟的角色,滲入、溢出神意氣,內勁在體內廣泛高速地交融,使人與大自然、與天地萬物相通無礙,天地之氣歸於我身,氣勢鬆散而發,磅礴雄武,卻又如沐春風,一身舒適。


  解守德


 


  陳正雷把練太極拳分為十個階段,在第五階段是周身相隨,內外一致。周身相隨就是一動百骸皆動,一靜百骸皆靜,某一局部的開合不到位,必然會影響周身的開合。內外一致,就是意氣與形體的結合。在這一階段,老師說:不要光想著動作的準確,而要使動作靈活、大方而不拘緊。這可使太極拳的學習真正走上回歸自然之路。這一階段很重要,要細細體會。


 


  在周身內外相隨一致這一階段,內氣雖已貫通,但很薄弱。在練拳時,稍不注意或運動不當(如疲勞過度或精神欠佳),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前一階段,如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而在這一階段,就不許可用調整身法的辦法去解決。這一階段,要求周身相隨,以內氣催外形。氣不到,外形寂然不動;氣一到,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每招每勢,氣由丹田發起,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毫毛,運行周身而複歸丹田,纏繞往來,圓轉自如。動作以纏絲勁為核心,以內氣為統馭,形成一一個完整的運動體系。“纏絲勁”發源於腎,起于丹田,遍佈全身,處處有之,無時不然,衍溢於四體之內,浸潤於百骸之間,達四梢通九竅,增長內勁無窮,使內勁收斂入骨。伸筋壯骨,氣血流通,消化飲食,祛病延年,皆纏絲勁內勁之功效。“纏絲勁”為陳氏太極拳之精華。


  陳正雷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376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