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虛領頂勁,含胸拔背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等,這些都是經典拳論中關於太極拳身法的論述,每一個練習太極拳的人大概都耳熟能詳。然而,對這些太極拳的經典論述如何理解?到底是含胸拔背,還是含胸塌腰?如何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在練習太極拳時,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八面支撐?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關係到練習太極拳的效果,也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容易忽略的。


 


  吳文翰:三豎四平求中正


  練習太極拳,不論是走拳架還是打手,都應該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什麼是平准?過去的老一輩太極拳家有不同的解釋,大部分是把它解釋為天平,也就是戥子。我認為不應該這麼解釋。平准這個詞是從《莊子·秋水》中來的。(見他的書)漢朝有一個調整物價的機構,叫平准署,主要是調整糧食的價格。平准這個詞的來源實際是從這裏來的。


  平准的意思就是調整平衡,運用到太極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據外界情況調整自己的身體平衡,時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穩定。活似車輪則是說練習太極拳在三個地方要靈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見到的最靈活的東西是車輪,所以用活似車輪來比喻身體的靈活。後來,太極拳的老前輩們總結出了太極拳的三個圈——肩圈、腰圈、膝圈,認為人體就像個機器一樣,各個關節都要靈活,而最主要的是這三個圈的運轉靈活。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體靈活的基礎;活似車輪是從靈活性來說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立如平准,活似車輪這個身法要求是比較抽象的,後來,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體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認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怎麼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體說來,要做到三豎四平三豎主要以中豎為主,就是頭頂百會穴到會陰穴一定要在一條直線上,這條線一定要要垂直,後腦和尾骨也要垂直。兩個側豎是兩肩的肩井穴和兩腳的湧泉穴要垂直相對。由於太極拳是動態的,所以這兩條側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肩頭和湧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在這裏,太極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做到這個外三合。所謂的,是配合協調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練太極拳時,眼要平視,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肩要平,即兩個肩頭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兩個髖關節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雞獨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現象。最後還要心要平,就是心靜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緊張。


  練習太極拳時,做到上述三豎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還要動作適中,無過不及——這也是的一個含義。除了中正外,打拳還要安舒,就是從容不迫,不緊張,還要做到八面支撐”——就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武派太極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嚴格,它要求在練拳時,身體胸前的任脈和後背的督脈一定要相對,不能出現扭脖子、扭胯等動作。


  做到上述幾點,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這是對練習太極拳的整體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則是提頂吊襠,含胸拔背,裹襠護臀。對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師認為是含胸塌腰。我認為,太極拳最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師口頭傳授的,所以,其用語和用詞是不一樣的,因此,是塌腰還是豎腰,不能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體練習方法。從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我認為,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腰一定要豎起來,豎起來,才能直,才能正。當然,在豎腰時,為了使腰不太僵硬,還要放鬆,這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如果腰塌下去,彎曲了,怎麼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呢?這只是從文字上理解,應該從具體練習方法上認識這個問題,要看他在練拳時的要領對不對。再比如,松肩沉肘這個要領,有人說是松肩墜肘,還有人說是沉肩墜肘,從文字上講,他們是有些區別的,但是,具體到練習實踐,則應該是一致的。所以,太極拳的正確的練習方法應該是腰要豎起來,在腰豎起來的前提下,要放鬆,腰豎起來了,背自然直了。這樣就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


  從養生角度看,腰不豎起來,對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講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鐘,都是要求腰要豎直,不能彎塌。所以,無論練習太極拳還是健身養生,都要求豎腰。


  另外,對含胸我要澄清一些錯誤的認識。所謂含胸是相對於挺胸而言的。過去北方的武術拳種大都是挺胸練習,小腹向裏收,姿態就像戰士的立正,比較挺拔好看。但是,這和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極拳講究氣向下沉,不講究氣向上走,比較含蓄。所以,根據當時北方武術的身姿要求,武禹襄提出了含胸。所謂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這兩個要求是相關的。如果是彎腰凹胸,則會壓迫心肺,不利於健康,也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兩個肩頭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


 


  趙幼斌:頂頭懸中有玄妙


  練太極拳講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靈活、穩固。身法服務於四肢,身手配合要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和技擊效果。


  對身法的規範有許多要領,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車輪等要素,都是相互關聯的,並影響著身法的形態和運動品質。


  講身法首先要講虛領頂勁,因為它對身法諸般要領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虛領頂勁也寫作虛靈頂勁,又叫頂頭懸。具體做法是:喉頭微後收,下頜稍收提,頭頂(百會穴)虛上領,使頸椎拔起松豎,有胸前鎖骨與脖後大椎連帶向後上移提的感覺。功用是生氣勢,主精神,提攜周身,產生靈感。


  這裏要特別留意字的概念和感覺,我認為它對虛領頂勁是更準確的表述。頂勁有頸椎主動向上豎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虛靈就是進一步規定了頂勁的狀態。反過來也可理解為頭頂主動向上領起,讓頭部主動起,使頸椎拔展,頂勁虛靈感覺同時存在就叫頂頭懸。實際上,做到頂頭懸的要領,就等於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為立如秤准秤准究竟指什麼?是秤?是栓提繩的秤紐?還是秤桿上的秤星?還是指天平?這好像沒有十分確定的記載和解釋。但不管是秤准還是平准,拳家們一般都把這兩句看成一個概念,也都用作比喻並要求行拳走架要始終守住一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我認為這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就是要虛領頂勁。因為在意識的指導下使頭部向上懸,脊椎骨向下節節垂松,就會有一種身體虛掛下沉而又靈活和腳下沉穩的感覺。再著意兩肩胛、兩胯的放鬆,會感覺血氣貫四梢,肢體繞脊椎中線有激靈感,虛實輕重也覺左右可消長自如,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身法勁感油然而生。這就是頂頭懸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所以頂頭懸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貫串;左右平衡,虛實互補;靈活守中,活似車輪的前提。


  當然,運用身法達到一定的技術效果還必須包括含胸拔背松腰氣沉丹田等相適應的要領配合。比如在頂頭懸的同時,也同時使沉肩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胯等要領上身,方能形守一派自然,意存活似車輪的身法機要。同樣,發勁時,脖後大椎與頂頭懸同時上提、下端尾閭墜卷將腰脊抻拉,同時腰脊(命門處)主動向後略撐,加上含胸拔背松腰氣沉丹田等配合的作用,周身筋骨瞬間產生彈性發力,這就是周身一家力由脊發無堅不摧的整勁。周身一家就是諸般要領同時存在同時運用。而且,太極拳從預備式到收式,百會(頭頂懸)、大椎、腰椎、尾椎這條脊椎主幹——從意識到動作,就無時無刻不在動靜、開合、蓄放、剛柔、快慢間運動著和主導著整體運動。


  含胸是心口不窩氣、平而略內含,有心胸寬舒海涵的感覺。胸不能前挺,兩肩不能後張,如此則氣湧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領時,順便將胸脊抻直,有氣貼於背的感覺。背不拱,背拱則氣聚勁僵,也不前頂,前頂則胸仰,重心上升根淺。含胸拔背的做法實際與頂頭懸的運動方向相反——鎖骨、肩頭、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內部臟器同時向下松墜,與頂有上下背道而馳之感。


  這裏注意氣貼於背的概念。字有輕、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不是將氣、勁聚在背,或成拱背發力的姿態。實際上拔背是要求勁通於背,背存收放之機,起到勁氣輸送順達的作用即可。因為主宰勁力關鍵在於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開合之動,形成下與腿腳,上與背、肩、手勁勢貫串順達,因而背部不能聚氣或弓背。但兩掌推出或發力時,肩胛是隨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閭的墜斂,背部自然形成飽和(俗稱龜背)狀態則是必然的,當然也是允許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內外鬆弛連帶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續向下放鬆得到的鬆馳狀態。不講胸背放鬆,單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松腰有利於氣沉丹田,力貫足下,下盤穩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簡單地說,松腰能更好地做到分虛實,避免雙重,達到進退轉換的自如穩健;松腰有利於做到斂臀、收腹、蓄勁,在發力時配合呼吸能產生一定的氣勁,但不能塌腰撅臀。腰為一身之樞紐,用好腰就能為周身上下內外更好的服務。


  也有人將松腰塌腰,雖然解法一樣,但畢竟字義相差較遠。就是不緊張,有倒下、凹陷之意,不甚瞭解的習者容易產生誤解,不如用松腰自然明瞭。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好像是個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除上面提到和簡述的身法要領外,拳經、論、訣中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領會,使我們走彎路,不斷提高演練效果。


 劉偉:靜態中正動態平衡


  練習太極拳首先是對自己身形的調整,要提頂松肩,立身中正。這種調整首先是在意念上進行的。


  打拳前,在意念上,要對身形進行上下方向的調整,然後再從左右、前後上進行調整。用意念調整好身形,用拳論中的話,就是要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感覺。這時,在動作方面是屬於靜態的,但是,在意識上,已經有意念動作的萌動了。然後,在意念的帶動下進行套路演練,這時是動態的。


  一般來講,在靜態情況下做到立身中正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在打拳走架的動態情況下,如何使自己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在動態的情況下,一定有虛實的變化,要在虛實變化中體現出立身中正,這就比較難了。所以,我認為,練習太極拳要做到立身中正,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太極拳動作虛實的變化規律,在虛實變化中掌握身體的動態平衡。掌握虛實變化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要穩,只有身形穩定,才能立身中正。如何做到穩定呢?這就要求在動態中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沒有這種平衡狀態,身體就談不到中正,也就沒有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感覺。


  對吳式太極拳來說,其特點有斜中寓正的說法。什麼叫斜?什麼叫正?斜是從後面看,正則是從前面看。斜是為了正服務的,正則是為了自身的平衡。拳論說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如果上下不是一條線,身體左右轉動時就不能保持身體平衡。所以,斜中寓正是看似斜,實際上是正的。再有,這裏所謂的是動態中的變化,不是靜態的。比如摟膝拗步,這個動作完成的一瞬間手掌向前按,可能看起來身體是向前斜的,但是,它有一個掌的旋擰動作。因為吳式太極拳講究進退螺旋勁,所以,向前時必定有一個旋擰的動作。向前旋擰,身體必然傾斜,這也就是為什麼吳式太極拳要斜中寓正。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中正安舒要求的是從自己的中線出發,把握住自己的中線,然後,一切動作從這裏出發,即便身姿有些傾斜,也要保持自己的中線。


  在中正方面,武式太極拳表現得比較突出,其他流派的太極拳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實際也是如此要求的。如果不是從自己的中線出發,那麼內氣和動作就合不起來,推手時既抵擋不住對方的勁力,也不能聽出對方的勁力。如果沒有自身的中正,掤勁就出不來。所以中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也是比較難做到的。


  對於含胸的說法,目前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所謂的含胸是太極拳的一種用法,並不是練拳中的一種常態,也不是一種練法。所謂含胸是當對方的勁力過來了,我含胸引化,繼而反擊,這時自己的狀態是含胸。但是,練拳時如果總是處於一種含胸狀態,胸部就會受到擠壓,這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所以,我認為含胸拔背是一個蓄力的過程,是為了發放,不能總是處於一種含胸的狀態。練太極拳要求裹肩斂臀,圓襠開胯,這些要求是為了立身中正,使身體產生一種整體勁。練拳時講究有意莫帶形,不能在外形上太過含胸了,只要有含胸的意就行了。形不正,氣不順,理不通。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求形正。這種身形的中正,是在自然中求得的,所謂自然之中有規矩。練習太極拳在身法上要力求自然,在自然而然中讓身體符合太極拳的規矩。規矩不能用僵化的外形表現出來,要自然——這是練習太極拳的一個目標。


 


  崔仲三:自然中正即渾圓


  無論是含胸拔背還是含胸塌腰,都是太極拳老前輩對太極拳動作的一種要求,它們都要求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放鬆和順其自然,要符合人體腰椎骨的自然結構,在放鬆的基礎上,要達到百會和尾閭的自然的垂直。含胸拔背含胸塌腰,都是讓人們在自然和放鬆的條件下,進行太極拳的演練。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太極拳勁力和肢體運動之間的關係。


  立身中正立如平准,活似車輪,這兩句話是同一個意思。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而不偏不倚,則是對立身中正的進一步解釋,強調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做到了立身中正,才能達到立如平准,活似車輪理想狀態。


  拳論還講八面支撐。這裏的八面支撐不單單是指八個方位的力量,而是要求你在練拳時周身所有的方向都有支撐的力量,也就是說,太極拳的練習並不是一個平面的練習,而是球體的練習,練習者要有被圓球包裹,自己是圓的中心的感覺。這樣,你的拳架才能渾然,身體才能渾然,才能做到拳架和力量的渾然一體,才可以做到勁力的順達。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呢?首先要做到松腰松髖,只有髖關節能夠松下來,身體才能中正。其次,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膝關節不能挺直,要略有彎曲,使身體能夠保持在一個中正安穩的狀態下。比如在做弓步動作時,前腿彎曲,後腿也應該是自然微曲的。這樣,腰髖能夠沉穩下來,達到立身中正,勁力才能沉下來,呼吸才能沉下來,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關於含胸,老前輩說過,不挺即是含。這是老前輩們經過多年練習,對上體姿勢的一種感覺,實際是要求把兩個肩關節微微向前合。拔背不單單只是橫向位置的,還有百會到尾閭的一個自然的彎曲狀態,因此,拔背是由橫向和豎向構成的一個圓的結構。這樣才會有自然的八面支撐的球體感覺。所以,無論是含胸拔背,還是含胸塌腰,都是要求你在自然的狀態下,體內產生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來源http://taiji.hebei.com.cn/system/ 2013/04/12 /012702963_0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蔡老師 的頭像
    蔡老師

    永年太極武禪(蔡記祥的部落格)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