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名師馬權友淺談
太極拳和氣功都屬於中華民族的瑰寶,對全民健身、增強人們體質和修身養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兩者有相容的地方,它們在修煉時都強調“放鬆”和“吐納”。練習氣功是為養生,同時開發人的特意功能,得到人生樂趣。太極拳“放鬆”、“行氣”、“吐納”與練習氣功的“放鬆”和“吐納”是一脈相承的。太極拳與氣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這說明通過練習太極拳,產生的“內功”就是氣功,太極拳是高級的氣功。但是,太極拳雖包容氣功,而修煉的外延更廣,除了健身養生、修身養性外,還有以自身產生的內功進行防身禦敵的功能。這說明,太極拳既是武術,是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國粹。
一、太極拳的放鬆和行氣
太極拳是以哲學為理論,按照人體生理結構、力學原理,注重圓的運動,使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調理,用身體語言體現唯物辯證法的一種至善至美的養身、技擊溶為一體的拳法。練習太極拳要求輕輕開始,慢慢運行,內氣流轉鼓脹,周身放鬆,渾然不覺,達到“始於無形、歸於無跡”的太極狀態。
練好太極拳講究“沉”,要求全身的力沉到腳底,地上生根。同時,還要在“沉穩”之中體現“輕靈”。“輕靈”是松的表現,松是太極功夫的核心,有大松才有大勁。
練太極拳主要是強調“內涵”的東西,如果只練外形,那就是“太極操”了。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太極拳的要領處處要體現“內外相合”、“內外相隨”的特點,也就是說,太極外在的“手足合、肘膝合、肩胯合”的外三合要與內在的“心意合、意氣合、氣勁合”的內三合相隨、相統一。
太極拳練好了,身上就有明顯的“內功”,也就是說,“內勁”的產生主要是通過樁功養氣、身體放鬆、和行拳氣沉丹田,增加了自身的內氣的結果。正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有了內氣,就要行氣了。行拳走架時,通過“周身放鬆”、“以行導氣”、“以氣催行”,結合太極拳的反式呼吸,氣撐命門,疏通經絡,鼓蕩全身,將呼吸和行拳配合起來,達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始於無極,歸於跡”的太極狀態。
二、氣功的放鬆和吐納
氣功是一種呼吸的調理、身體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控,既以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長壽延年、開發潛能為目標的一種身心鍛煉的方法。
所謂調息就是自覺控制呼吸,要求呼吸“細、靜、勻、長”,逐步達到無聲無息的境界。調息的意義在於有節奏地改變著胸腹腔的壓力,對內臟起著柔和按摩的作用,從而改善了內臟的血液迴圈,健身成必然。
所謂調身就是通過全身的放鬆,自覺控制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調理立、坐、臥。要求寬衣解帶,舒適自然,不拘為束,身正不搖,氣貫丹田,後撐命門,呼氣提肛,吸氣放鬆,含胸收腹,目半睜視鼻端。
所謂調心,就是自覺控制意識活動,做到清心寡欲,排除雜念,達到“入靜意守”的境界。所謂“入靜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體內的丹田和命門,氣貫丹田、後撐命門,疏通經絡。這種做法是氣功產生的主要措施。
三、太極拳與氣功異同
太極拳體現的是一種文化領悟,是一種境界修養,是一種情操風韻。越是文化領悟有深度,修養境界有高度,情操風韻有大度,其太極拳的修煉境界就越有超然物外的氣度。而修煉氣功,如果有德性,悟性高,修養好,產生的氣功能量也就越大。這和太極拳有共性,是相輔相成的。
雖然我們說太極拳是一種高級的氣功,但客觀地講,太極拳又不能完全等同於氣功。太極拳除有和氣功同樣的養生作用之外,還具有技擊防身作用、自我情操陶冶作用和多種有益社會的功能,是一種文化,是氣功所不能具有和不能達到的。氣功只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和開發潛能的功能和作用。
太極拳既含有氣功內涵,又不全等同於氣功的另一特點是,各類氣功,修煉成功的對身體健康有益,還可能產生靈感,出現特意功能,但是修煉者若不得要領,也可能以幻當真,走火入魔,也可能因出偏差,無病有病,小病成大病。而習練太極拳雖說也有諸多的要領要求,但達不到要求,也就是出現關節扭傷。如果練太極拳行氣分離,有練無養,無法獲得最好的養生效果,即使練十年八年,甚至練幾十年,也會因太極拳的要領不懂,達不到產氣目的,健身養生無從談起,但是決不會出現如氣功那樣走火入魔的嚴重問題。因此,對一般人來說,練太極拳比練氣功相對安全,效果要好。
總之,太極拳講究心靜、體松、氣沉、意守,目的是為健身。氣功也講究心靜、體松、氣沉、意守,也是為了健身,從太極拳裡練出氣功來,應該說是順理成章。儘管在習練太極拳時並沒有這樣的意識,但是將太極拳練對了,練好了,就會產生太極氣功。細細研究,太極拳與氣功,確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有小徑相通。太極拳與氣功有相共同點,而又不完全相同。氣功可成為太極拳基本功練習的重要內容,而太極拳的方法要領也會成為氣功修煉的借鑒內容。從健身防身、哲學內涵和文化意義上說,太極拳是一種高級氣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65f4e90102v9d8.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