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氣功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民族體育的重要項目,並一直受到國內外眾多愛好者的青睞,它與氣功的關係也常為大家所關注。太極一詞出於《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由於太極拳的動作圓柔連貫、綿綿不斷猶如太極圖而名。

太極拳起源與流派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時代與創始者,各家之說不盡相同。許宣平(唐代)、張三峰(宋代)、張三豐(明代)、陳王廷(明末)和王宗嶽(清代)等曾被不同時期的不同專家認為是太極拳的創始人。這些研究雖因各有其依據而“互不相讓”,但目前比較公認的太極拳鼻祖為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在其後的兩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流派,除陳王廷的陳式太極拳外,尚有楊露禪、吳鑒泉、武禹襄、孫祿堂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等五大流派;這些流派還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陳式老架、新架、小架,楊式大架,武式、吳式、孫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傳最廣的當屬楊式大架。為了便於群眾性太極拳運動的推廣,上世紀50年代原國家體委組織專家,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刪繁就簡提出了簡化太極拳。也有認為,楊式太極拳由楊露禪改編陳式太極拳而成,其他的流派則均由楊式衍生而出。各派拳法的套路和推手等基本一致,手法八勢(掤、捊、擠、按、采、挒、肘、靠)和步法五勢(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也大致相同,但在架式和勁力上則各有特點。另外,太極劍、太極推手、太極舞等,也由太極拳衍生而出,相當於太極大家庭的“子孫輩”。

 值得一提的是,各個時期太極拳的練法與作用也各不相同。早期的太極拳注重技擊,拳法以動作為主,且每一動作均含有“擊人、護身”兩層意思,“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等,是早期太極拳的主要特徵。推測可能與陳王廷的身份有關,據《溫縣誌》記載,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明代任溫縣鄉兵守備的。有人將這一時期太極拳的練法,稱為“動練”。此後,太極拳的作用向技擊、表演(競賽)、養生(醫療)三個方面發展,且其中的技擊成分逐漸弱化。目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已幾近消失,表演與競賽的任務也主要由專業人士承擔,而群眾性的太極拳運動主要用於養生保健,鍛煉時往往要求動作與意念、呼吸配合,動作本身也更重視對經絡、筋骨及臟腑等的調整作用。有人將這種鍛煉稱為太極拳的“靜練”。故《現代漢語詞典》謂太極拳“既可用於技擊,又有增強體質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現代太極拳總以圓、緩、連,太極圖樣的圓形套路、緩慢不急的形體動作、連續不斷的全身運動為特點,楊式太極拳第三代楊澄甫將這些特點歸納為十個要點,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垂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並將它的養生保健功能細分為八大作用,即:強筋壯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協調臟腑、培育元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其中包含了中醫八法中的補法、和法及廣義的消法。因此,太極拳除可用于養生保健外,尚可作為一種體育療法而用於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和康復。

 


太極拳的氣功元素 
 太極拳與氣功同屬傳統民族體育的範疇,但氣功的起源遠早於太極拳,故氣功中的許多“因素”,如調身、調息、調心(合稱“三調”)的理論與方法,“三調”合一的要求與操作等,被各派太極拳創始者及其傳人所借鑒,在以養生保健為主要作用的“靜練”中,氣功“元素”也就格外突出。
在“三調”內容方面,氣功以《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為指導,強調三者缺一不可。氣功的調息古人認為“吸新吐故以煉臟”的作用,其形態有風、氣、喘、息四種,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可分為順、逆兩種)和混合呼吸三種,根據它們的特徵與意義,練功時提倡“不聲、不結、不粗,出入 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的息相,並以深、長、細、緩、勻、輕的腹式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為追求目標。這在太極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練功有素者的呼吸方法,與上述要求與目標多是一致的。氣功調心的方法和操作手段有多種多樣,但總以放鬆入靜為基本要求和“入門”路徑。這些特點體現在太極拳中,就是用意、練意與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練拳前的心平氣和、思想集中,練拳中的心靜體松、以意導氣等的練拳注意事項等。氣功對調身重要性的認識,體現在“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功不成”的古語中,包括姿勢與動作兩部分。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反映了早期氣功調身方式的多樣性,其中似乎也可見到太極拳的某些“影子”。但無論是難度還是對身體各部作用的廣度,氣功均不如太極拳,故太極拳的形體動作可謂“源於氣功又高於氣功”。至於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的形體要求與特點,太極拳與氣功完全一致。
 在“三調”合一方面,氣功認為“……調身……調息……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要“令……身息及心三事調適,無相乘越,和融不二”,即有“三調融一”或“三調合一”的練功要求。太極拳雖沒有相似的文字,但也有類似的要求,《太極拳論》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通,宜鼓蕩,神宜內斂”;《太極拳之練習談》的“以意運臂,以氣貫指”等“拳手”之論,及太極拳特點中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等,都含有三調合一的意思。
 由此,不少氣功研究者將目前流行的“靜練”太極拳,看作一種特殊的動功功法。
 
太極氣功與太極拳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出現了不少冠以“太極”的氣功功法,如太極內功、太極動功、三十六式太極導引保健功、太極運氣功(法)、太極氣功十八式、太極氣功十三樁……仔細分析這些功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以太極拳的某一架式為基礎編排而成。如三十六式太極導引保健功,以楊式太極拳中架為基礎,並以綿綿不斷的抽絲勁為主要特點。此類功法的操作、作用與太極拳非常相似,習練者也都需要有一定的太極拳基礎,否則難以把握其要領。
    二是“移植”太極拳的某些動作,並將其“配上”特定的氣功調息、調心方法。如太極氣功十八式中的起始調息、馬步雲手、定步倒卷肱、按掌平氣等;太極氣功十三式中的起式、十字手等,基本上是從太極拳中“複製”而來。此類功法的運動量一般較小,比較適合年老體弱者學練。
 三是參照太極拳的某些特點,設計氣功三調的操作,或以太極拳的動作特點設計氣功的調息操作,再配以相應的調息與調心操作。多數“太極”類功法均屬這種類型。此類功法的數量難以確切統計,作用也難以評說;動作往往比較簡單,其中不少還有明顯“拼湊”的痕跡,一般只在較小的範圍內、較短的一段時間內流行,可謂“各領風騷二三年”。 

轉自http://www.zhzyw.org/zyts/zyqg/jc/121116152G9K3DA29LFI4LF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